农学 >>> 土壤学 >>> 土壤生物学 >>>
搜索结果: 76-90 共查到知识要闻 土壤生物学相关记录268条 . 查询时间(0.739 秒)
2022年4月13日,国际演化生物学顶级期刊Systematic Biology在线刊登了题为“Phylogenomics of Elongate-Bodied Springtails Reveals Independent Transitions from Aboveground to Belowground Habitats in Deep-Time”的研究论文。该研究由南京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
秸秆还田是提高土壤有机碳储量的重要农艺措施,秸秆降解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生物化学过程,其中间产物是土壤有机质的重要组分,这一过程受秸秆化学组分、土壤微生物与土壤理化性质等因素共同影响。秸秆碳氮向有机碳库的转化影响土壤有机碳的化学组分及土壤有机碳的稳定性。
2022年2月24日,南京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命科学学院沈振国教授团队和蒋建东教授团队合作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Microbiome》上在线发表了题为“Long-term effect of epigenetic modification in plant–microbe interactions: modification of DNA methylation induced by plant ...
2022年3月3日下午,上海市科委生物医药处副处长吴雪尘来生物所调研指导,上海市农业科学院科研处副处长李丹妮,生物所所长施标、副所长刘成洪、研究室主任、卓越团队首席科学家和科技人员代表等16人参加会议。施标从创新研究、成果转化、合作交流等方面简要介绍了生物所总体情况。各研究室主任分别从种源农业、食品安全与营养、农业生物技术、成果转化与示范应用等领域汇报了2023年度“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农业领域拟申...
全球气候变化(例如增温和干旱加剧等)改变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和功能而影响陆地生态系统服务,因此揭示土壤微生物的响应和反馈有助于我们全面认识和预测全球气候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的影响及其未来的变化趋势。全球气候变化对土壤微生物的研究已经开展多年,但多聚焦于局域或者区域尺度。全球尺度的研究能够涵盖多个生态系统,拥有更广的环境梯度范围以及更详尽的数据集,有助于生态多维度的简化和数据信噪比的提高。此外,2022年...
杜鹃花是一种嗜酸的木本植物,也是重要的园林花木和盆栽花卉,已广泛种植于城市绿地。但不断下降的城市土壤质量导致杜鹃花生长势衰弱,严重影响杜鹃花在城市绿化中的推广应用。休闲所杜鹃花创新团队针对这一问题,挖掘土壤改良剂,深入开展了城市土壤改良、提高杜鹃花的生存率及生长势技术研究。
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吴金水研究团队从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筛选了129篇文章中通过氯仿熏蒸提取或培养法测定的水稻土(>1700个)和水旱轮作(>1100个)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和微生物生物量氮(MBN)含量数据,对其进行了荟萃分析,并与邻近旱地土壤(>360个)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水稻土MBC含量是旱地土壤的两倍。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人工林生态组研究团队收集了国内外已发表的68篇森林生态系统地上凋落物移除和根系排除的研究数据,对其进行了meta分析,以在全球尺度上量化地上和地下凋落物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并分析二者的相对贡献。研究发现,根系排除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降低作用高达11.7%,显著高于地上凋落物去除的降低作用(4.9%)。
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深刻影响森林生态系统地上和地下凋落物向土壤系统的输入。这些凋落物输入的变化能够通过影响土壤微生物的群落组成与活性等来调控土壤有机碳的固持与储量。国内外学者采用去除凋落物的方法研究了森林地上和地下凋落物输入的变化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但是这些个案的研究结果之间差异巨大,无法提供全球尺度上的一般性规律,极大地限制了我们对土壤有机碳动态的预测能力。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生物地球化学组,依托在长白山阔叶红松混交林的原位冻融试验(图1),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动态响应冻融循环的过程进行了研究,发现:细菌比真菌对冻融循环反应更敏感,冻融阶段对真菌生物量、多样性和群落组成均无显著影响;温和的初始冻融可以增加细菌生物量、多样性和共养类群的丰度,后续的连续冻融减少了细菌的生物量和多样性。
为了加强中韩在甘薯生物技术领域的交流,促进甘薯生物技术创新与应用,2021年11月17日,JAAS-KRIBB甘薯生物技术育种联合实验室年度学术研讨会(网络视频会议)顺利召开。韩国生命工学研究院(Korea Research Institute of Bioscience and Biotechnology)Ho Soo Kim博士及其团队科研骨干、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可庆波博士、山西农业大学王文斌教...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滕应课题组以生物可降解地膜普遍应用的聚酯材料聚己二酸/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AT)为对象,采用微宇宙培养试验,明确了我国四大设施农区典型类型土壤对PBAT的降解潜能,利用宏基因组测序技术系统研究了土壤中PBAT的降解潜能与微生物群落变化和PBAT降解关键基因的关系。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杨元合研究组以青藏高原高寒草地为研究对象,基于样带调查,结合高通量测序、Null模型等手段,解析了不同营养级土壤生物群落的构建机制。研究发现,随机过程主导高寒草地土壤生物群落构建,但其重要性在不同营养级之间存在差异。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系统生态学科组研究团队以普通念珠藻为研究对象,克服了单个物种单个样本生物量不足的难题。在区域尺度选择33个样点,分别测定大量元素(N, Ca, K, Fe, P)、微量元素(Mn, Zn, Cu, Co, Se)和重金属(Pb, Cr, As, Cd, Hg)含量,收集调查地理信息、气候信息、土壤矿质元素含量和大气干湿沉降矿质元素含量,通过相关和多元回归分析研究化学计量学特征和...
近日,张增强教授团队与德国University of Wuppertal、澳大利亚University of Western Australia等国际科研团队合作,系统梳理了国内外土壤重金属污染生物修复领域的相关科研进展,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肖然博士后为第一作者,德国伍珀塔尔大学Sabry M. Shaheen教授, JorgRinklebe教授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张增强教授为联合通信作者在环境科学与...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