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学 >>> 作物学 >>> 作物育种学与良种繁育学 >>>
搜索结果: 91-105 共查到知识要闻 作物育种学与良种繁育学相关记录1853条 . 查询时间(0.462 秒)
近日,中国农科院油料所花生花遗传育种创新团队有效破解了花生黄曲霉抗性机理,并发掘出了关键候选基因,为抗性育种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相关学术成果发表在国际期刊《前沿研究杂志》(Journal of Advanced Research)上。
2023年9月5日,国家级北方水稻重大科研平台——中国水稻研究所北方水稻研究中心在黑龙江省双鸭山市宝清县正式落成,将着力解决我国北方水稻生产中存在的重大科技和产业问题,提高北方水稻综合科研创新能力,推动水稻种业创新和全产业链转型升级。
近日,记者从华中农业大学李召虎教授研究团队获悉,继棉花全程机械化栽培关键化学调控技术创新与应用取得显著成效后,该团队进一步推进产学研融合,攻关玉米种业化学控制技术体系,发力生物育种新赛道。
2023年9月19日,由中国科协学会服务中心主办,中国农学会承办的“植物无融合生殖”前沿进展宣讲活动在浙江大学成功举办。活动邀请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水稻研究所所长胡培松、中国水稻研究所研究员王春、浙江大学教授舒庆尧做主题报告,浙江大学党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党委书记叶恭银出席活动并致辞,中国农学会副秘书长莫广刚主持活动,300余名在校学子参加了宣讲,活动以线上线下结合的形式举办。
2023年9月26日,记者从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东北中心获悉,由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绥化分院选育的“绥粳27”于2023年9月22日在pH8.5的苏打盐碱地上实测亩产达516.4 公斤,创早熟耐盐碱香稻亩产新高。
2023年9月26日,在云南省科学技术院的组织下,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承担的云南省科技厅对外科技合作专项“昭通天麻‘两菌’技术体系与马铃薯、花椒产业提质增效”项目(项目编号:202003AD150005)通过验收。
2023年9月28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大豆育种技术创新与新品种选育团队,依托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通过开展多年多点试验,对来自全国各地生产田的766个大豆品种进行了生育期组精细判定;在此基础上,对各生育期组的分布区域进行可视化分析,完成了基于生育期组的中国大豆生态区划,为我国大豆引种、育种、栽培管理和品种布局提供了科学依据。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欧洲农艺学报》(European Jo...
2023年9月28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大豆育种技术创新与新品种选育团队,依托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通过开展多年多点试验,对来自全国各地生产田的766个大豆品种进行了生育期组精细判定;在此基础上,对各生育期组的分布区域进行可视化分析,完成了基于生育期组的中国大豆生态区划,为我国大豆引种、育种、栽培管理和品种布局提供了科学依据。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欧洲农艺学报》(European Jo...
2023年9月20日上午,新疆农业大学草业学院邀请江苏省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郭海林研究员、陈剑副研究员、常雅军副研究员一行来新疆农业大学草业学院访问交流,张万军院长主持,孙宗玖副院长陪同。
2023年9月11日至14日,侯岁稳院长带队赴酒泉参加2023年全国玉米遗传育种学术研讨会,并做了题为“基因编辑技术在育种中的应用”的报告。
2023年9月7日,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韩斌团队在Nature Genetics在线发表了题为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rice hybrid genomes reveal genetic basis and optimal performance of heterosis的研究成果。韩斌团队联合中国水稻研究所杨仕华、龚俊义研究组收集了2839份杂交水稻种质...
2023年9月3日下午,湖北省农业农村厅党组成员、副厅长陈志勇一行到汉南区邓南街我校湖北省豆类(蔬菜)植物工程技术中心基地,实地考察我校豇豆研究成果。省农业农村厅科教处、推广总站、蔬菜办和江汉大学科研处、省豆类(蔬菜)植物工程技术中心负责人陪同考察。
8000多年前,小麦起源于新月沃地,而后逐渐向世界各地传播,形成能很好适应不同地域环境和逆境胁迫的地方品种。它们在相对较低的投入下能保持中等产量。现代小麦育种是对地方品种进行改良,使其成为高产、优质及适应性更强的品种。这一育种过程对小麦的基因组和表型进行了重塑。由于气候和育种者的喜好等因素,不同的小麦生产区会培育出不同品种。因此,比较分析现代育种过程对不同地域的小麦基因组和表型的重塑,可揭示不同地...
2023年8月30日,由学校国内合作与社会服务处处长朱仁俊组织并主持,在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芒市遮放镇进行的遮放贡米接班品种“滇屯506”产业化种植现场验收传来喜讯。经现场实收测产,“滇屯506”千亩示范方平均亩产521.3公斤,实现了既优质又高产的目标,专家组一致同意通过现场验收。此次测产得到了云南省科学技术厅、云南省农业农村厅、云南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云南省种子管理站、云南省作物学会和德宏州市...
近日,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玉米耕作与栽培研究室成功研发了一款可以用于预测玉米亲本配合力和杂交种表型的高通量低成本的液相芯片(5.5 K)。相比传统固相芯片,该款芯片基于靶向测序原理进行基因型检测,具有定制灵活、检测价格低、检测速度快以及重复性好等优点,其SNP检测能力为该芯片位点容量的5~10倍。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