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学 >>> 作物学 >>> 种子学 >>>
搜索结果: 16-30 共查到知识要闻 种子学相关记录268条 . 查询时间(2.274 秒)
作物种子内部结构复杂多样,且随发育时期呈现动态变化。在不破坏种子活力的前提下,通常很难对其内部的微表型性状进行高通准确鉴定,这也是目前表型组和作物功能基因组研究的技术瓶颈之一。岳麓山实验室/湖南农业大学肖浪涛教授团队率先以稻米垩白为切入点,基于显微CT技术创建了水稻种子(颖果)中垩白性状的3D活体测定新方法(Su and Xiao, Rice, 2020)。最近,团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创建了针对作物...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张劲松研究组对来自中国不同区域的大豆品种进行转录组测序以及分析,鉴定到影响大豆种子百粒重的相关模块,并进一步从中挖掘出重要的调控因子。随后又基于大豆种子发育过程中基因表达的动态变化,鉴定到一系列发育中持续积累的基因。基于以上两组分析获得的重叠的基因,该研究鉴定到一个新的百粒重调控基因GmPLATZ。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创制了该基因及其同源基因的双突变体gmpla/b。这...
近日,由云南省科技厅、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云南省科协组织开展的2023年云南省优秀科普作品(图书、微视频)评选工作中,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推荐的《种子故事:珍稀濒危植物种子》、《秋海棠属植物纵览》入选云南省15部优秀科普图书,并将参加2023年全国优秀科普作品评选。
色彩在动-植物相互作用中至关重要。花和果利用色彩作为广告,吸引传粉者和散播者,同时回避潜在敌人(如啃食者)。传粉和种子散播是关乎植物繁衍、扩张的重要过程。这两个过程既相关又相似,却很少被同时研究。总体上,花比果的形态多样性更高。有研究初步证实了这样的格局。然而,花和果的色彩进化受到多种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纠缠交织,使得比较分析相当复杂。以往研究忽视了传粉者和散播者多样性及其色觉多样性本...
近日,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谢庆军团队研究揭示了细胞自噬通过降解THOUSAND-GRAIN WEIGHT 6(TGW6)蛋白调节水稻籽粒发育的分子机理,为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协同改良提供了新见解。相关成果在线发表于New Phytologist。
土壤种子库对于延续种群和维持群落结构具有重要意义。就种子群体而言,种子存活时间越长,越利于其在时间上分散风险,增加遗传多样性;同时,种子暴露于土壤种子库中的时间越长,面临老化、捕食、感染的风险越大,活力下降的风险增加,出苗能力可能减弱。因此,对于种子而言,是选择长久存活于土壤中还是选择合适的时机果断出苗,是值得考虑的问题。
2023年7月20-21日,中国种子协会水稻分会在隆平高科举办了2023年度第一期考察培训交流活动。中国种子协会水稻分会会长尹贤文,副会长张少虎、蒋红云等20余家分会副会长、理事和会员单位代表参加了活动。农业农村部管理干部学院农业农村法治研究中心主任杨东霞应邀出席并作报告。
近期,《中国珍稀濒危植物种子》由云南科技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由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杜燕、李涟漪、杨湘云等依托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和国家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国家重要野生植物种质资源库编著。
FUSCA3(FUS3)是调控种子发育的主要转录因子之一,在种子休眠和油脂积累中具有重要作用。然而,其下游调控机制仍有待于进一步探索。近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张猛教授团队在Plant Physiology发表了题为“FUSCA3-induced AINTEGUMENTA-like 6 manages seed dormancy and lipid metabolism”的研究论文。博士毕业生刘...
2023年6月29日,农学院同亚太种子协会和中国种子贸易协会于线上共同签署了大学互联项目合作备忘录。大学互联项目是由亚太种子协会蔬菜和园艺作物工作组发起,通过与亚太各地区的农业大学机构建立合作联系,解决目标地区农业机构课程和职业培训间的差距,为亚太地区的种业职业发展培养技能和知识,满足对特定人才的增长需求。亚太种子协会主席Manishkuna Hansrajbhai Vaghasiya博士、秘书长...
近日,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特色油料作物创新团队在Frontiers in Plant Science(中科院2区,JCR 1区,IF=5.271)发表了题为“Integrated lipidomic and transcriptomic analyses reveal the mechanism of lipid biosynthesis and accumulation during ...
2023年6月8日,中国作物学会发布了团体标准《玉米种子耐贮性测定 人工加速老化发芽法》(T/CROPSSC 003-2023),这是中国作物学会组织制定的首个涉及作物种子耐贮性测定的团体标准,将对我国玉米种子质量评价、库存种子质量控制产生重要影响。
苜蓿作为世界上栽培历史最悠久、面积最大、适应性较强的多年生优质牧草,其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阶段耐寒性研究备受关注。当前苜蓿萌发期耐寒机理的研究多集中在室内模拟的恒低温胁迫条件下,而针对昼夜温差急剧变化的高寒区苜蓿萌发冷适应的研究较少。以我国呼伦贝尔地区为例,2023年4月20日-5月20 日夜间温度可低至 0 ℃ ~ 5 ℃,白天温度大幅上升,可达到 15 ℃ ~ 20 ℃。这种急剧变化的非连续性低...
2023年5月14日,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杂志社主办的“行业·协会品牌建设论坛”在上海世博展览馆召开,中国种子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蒋协新参加论坛。
种子后熟是种子成熟的延续过程,也是植物自动释放休眠的一种形式。种子后熟过程中往往存在一系列生理和分子变化。明确作物种子后熟过程中生理和分子变化规律,对破除种子休眠,提高种子质量,保证播种后田间种子萌发和幼苗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