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 >>> 环境科学技术 >>> 环境学 >>> 大气环境学 >>>
搜索结果: 106-120 共查到知识要闻 大气环境学相关记录283条 . 查询时间(3.188 秒)
新冠疫情暴发之后,我国各地迅速启动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机制,人类活动和污染排放强度大幅降低。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吴烨教授、张少君助理教授团队构建了时间序列机器学习模型,定量分析了2020年1月至4月间新冠疫情防控对中国大城市空气质量的整体影响,并通过交通大数据动态追踪重点城市交通排放量变化,解析了交通部门对典型污染物变化的贡献。
2020年9月2日上午,中科院合肥研究院安光所研制的高分五号(02)星的大气环境探测载荷——大气气溶胶多角度偏振探测仪(DPC-II)正样产品在合肥科学岛通过了航天八院环境卫星项目办组织的验收评审。至此,由安光所承担的高分五号(02)星大气环境探测载荷已全部通过验收。高分五号(02)卫星又名高光谱观测02星,是《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2015-2025)》中的一颗业务卫星,是高分五号...
大气中的吸光性杂质主要指黑碳、有机碳、粉尘等物质,可通过改变直接辐射强迫、与云的相互作用、雪冰反照率、以及相关反馈机制,显著影响大气与雪冰介质的能量平衡,对全球气候系统具有独特而重要的作用。全球变暖背景下,吸光性杂质导致的雪冰反照率反馈作用进一步加剧了冰川退缩,并影响区域的水文循环以及水资源。中亚地区广泛分布的冰川,为该地区的社会经济、绿洲农业及生态环境提供重要的水资源保障。沉降到中亚冰川表面的吸...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李建军博士联合国内外多家研究机构和大学,于2013年夏季在河北省固城县,中国气科院综合生态气象观测试验站内收集了分辨率为3h的大气PM2.5样品,并分析其中100余种有机化合物的分子组成。结果显示左旋葡萄糖苷(Levoglucosan)是含量最高的单体有机物,且与OC和WSOC具有显著的线性关系,证实生物质燃烧是华北平原农村地区有机气溶胶的重要来源。通过后向轨迹和火点的遥感...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人类活动的增加,环境污染成为了威胁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和公共卫生安全的重大问题。党的十九大明确指出到2035年,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环境与健康是一个新兴的跨学科研究领域,呈现出多学科交叉的态势,需要环境、信息等多学科共同合作。根据世卫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公布的数据,室外空气污染属于一类致癌物,长期呼吸受污染的空气会引起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及肺癌等疾病。我国城...
二次有机气溶胶(SOA)是我国典型城市重霾污染期间高浓度PM2.5的重要贡献源,氮氧化物(NOx,包括NO和NO2)则是形成SOA的重要前体物之一。因此,开发高效的环境NOx控制技术对我国大气污染防治具有重要意义。光催化技术能利用太阳能转化产生活性氧物种对NOx进行深度氧化去除,从而阻断其在大气中向SOA转化,是目前理想的环境NOx控制策略。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黄宇研究员与西安交通大学、陕西师...
日前,天津大学大气环境与生物能源团队针对“膜分离法捕集二氧化碳”取得重大进展,成功研发新型混合基质膜制备技术,该技术制备的膜材料具备优异的二氧化碳捕集性能。相关成果已作为国际权威期刊《温室气体:科学与技术》封面文章发表。“温室效应”是当今困扰人类发展的重大环境问题,二氧化碳排放则是造成“温室效应”的元凶。如何高效捕获并利用人类排放的二氧化碳是科学家关注的焦点。“膜分离法”是一种新兴的二氧化捕集技术...
日前,重庆研究院大气环境研究中心在成渝地区PM2.5中棕色碳的光学特性研究中取得系列进展,初步揭示了成渝地区棕色碳光学特性的时空分布特征,明晰了棕色碳的污染来源,估算了辐射吸收贡献。棕色碳是一类在近紫外-可见光波段具有吸光作用的有机物,对城市大气环境、区域气候变化等产生重要影响。根据研究发现,棕色碳在短波段具有较强的光吸收作用,且吸光系数呈现冬高夏低、城区高于远郊的时空分布特征。冬季棕色碳在405...
长寿命放射性核素129I主要是通过大气核武器试验、核燃料后处理以及核事故等核活动释放到环境中。目前环境中的129I辐射危害极小,但因与核活动主要释放的131I来源相似、性质相同,可用来重建核活动释放的131I水平,评价核活动对生态环境造成的辐射影响。同时因为碘具有高水溶性、迁移性和亲生物性,129I也是一种独特的环境示踪剂,可以用来示踪放射性污染物及其他性质相似污染物的环境扩散和行为。最近,中国科...
2020年4月9日,我院博士后王彬彬(第一作者)在国际一流SCI/SSCI双收录期刊Wiley Interdisciplinary Reviews(WIREs) -Climate Change(WIREs Climate Change)发表题为“Climate change in the Chinese mind: An overview of public perceptions at macr...
现代气象站观测资料时间跨度较短(大多不到100年),制约了我们对地球气候/天气变率和机制的理解。为了弥补器测资料的短缺,近100多年以来,地质学家们利用地球上的各种地质生物载体,如冰芯、海洋沉积、树轮、珊瑚、湖沼、石笋等,获取了大量地球过去气候变化的资料。这些古气候知识极大丰富了我们对地球气候历史的了解,同时也对检验气候模式和预测未来气候变化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近日,我校土地科学与技术学院张戈丽副教授与合作者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在线发表题为“Fingerprint of rice paddies in spatial–temporal dynamics of atmospheric methane concentration in monsoon Asia”的研究论文 (https://doi.org/10.1038/s41...
微塑料通常是指粒径小于5mm的塑料纤维、颗粒或者薄膜,主要分为初生微塑料及次生微塑料两种。微塑料污染在食盐、海产品、外卖食品、瓶装水中普遍存在,家居生活如衣物洗涤、洗护用品使用等也会排放大量微塑料,微塑料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归趋和生态毒理效应备受关注。现有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海洋和近岸带水体和沉积物中微塑料污染,最新研究发现偏远地区大气及冰川中也存在微塑料,微塑料污染全球化趋势明显。而大气传输是微...
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胡敏教授、郭松研究员课题组与美国德州A&M大学张人一教授和彭剑飞博士开展合作研究,揭示机动车尾气的光化学氧化促进大气新粒子生成,进而导致我国城市地区霾的形成。研究显示,我国大气复合污染条件下,大气具有很强的超细颗粒物生成潜势,而机动车尾气排放的大量挥发性有机物是造成大量超细颗粒物生成和增长的元凶。研究还进一步指出,单方面控制一次颗粒物的排放反而会促进超细颗粒物的生成,造成...
近日,中国地质大学环境学院顾延生教授团队题为《中国西南热带地区过去千年来ENSO关联的干旱与印度夏季风变化》(ENSO-related droughts and ISM variations during the last millennium in tropical southwest China)的学术论文刊发在杂志《Climate Dynamics》上,该文为深刻理解中国西南热带地区印度夏季...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