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 >>> 航空、航天科学技术 >>> 航天器结构与设计 >>> 火箭、导弹 >>>
搜索结果: 76-90 共查到知识要闻 火箭、导弹相关记录95条 . 查询时间(5.453 秒)
用于发射神舟七号飞船的长征二号F火箭2008年8月5日上午抵达载人航天发射场。执行“神七”任务的载人航天工程七大系统参试人员和多种设施设备已陆续集结。 载有长征二号F火箭和80余名参试队员的专列是4日晚抵达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长征二号F火箭将用于发射神舟七号飞船,把3名航天员送入预定轨道并进行空间出舱活动。与发射神舟六号飞船的火箭相比,这枚火箭共有36项技术改进,进一步提高了可靠性和安全性...
2008年6月11日早上8时,酒泉卫星发射中心。“3,2,1,点火!”,一股耀眼的火焰将一枚由北京大学生独立设计完成的“北航一号B”火箭箭体托入云霄。 这枚成功发射并于6分钟后回收的探空火箭,是2006年成功发射的我国第一枚由本科学生独立设计完成的“北航一号”的升级版,设计科研人员几乎全部为当年“北航一号”项目组成员。昨日的飞行不仅成功完成了10000米左右高空大气平流层参数的测量和采集,...
我国将在7至8年内制造出用于发射空间站的新一代大型运载火箭,这是正在参加全国政协十届五次会议的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运载火箭系统原总指挥黄春平2007年3月6日向新华社记者透露的。
近日,钱学森手稿《导弹概论》由中国宇航出版社出版。《导弹概论》是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在半个世纪前中国航天初创时期,亲笔撰写、亲自讲授的中国航天第一课。2006年12月11日度过95岁生日的钱老看到样书后亲笔签名认可,出版社已将这本样书捐赠给国家博物馆珍藏。 50年前,新中国刚刚诞生,基础工业比较薄弱、科技水平相对落后、经济实力十分有限。为了打破帝国主义的核讹诈和威胁,打破西方发达国家对我国的技术垄...
北京时间2006年11月1日早上8时,远在一个多小时时差之外的西部沙漠刚刚从沉睡中苏醒。在广袤沙地的环抱之中,在晨光清辉的沐浴之下,一支绿色火箭发射架带着一枚2.53米长的白色火箭直指长空,蓄势待发。它宣告了中国首枚完全由本科学生独立设计完成的探空火箭成功发射。
在2006年7月25日召开的第八次国际月球探测与利用大会上,国防科工委有关负责人介绍说,我国嫦娥一期工程即绕月探测工程进展顺利,2004年立项的这一工程五大系统,经过两年半的努力均取得了重大进展。“嫦娥一号”卫星预计2007年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执行绕月飞行任务。
2006年3月22日下午三点学术报告厅,变法维新先驱梁启超之子梁思礼先生来中央财经大学进行了一场题为《中国航天精神》的讲座。讲座由党委副书记侯慧君主持,经济数学系党总支、信息学院党总支、研究生部、科研处及体育经济与管理系联合主办。梁思礼先生于1945年毕业于美国普渡大学,1949年获得辛辛那提大学博士学位后回国。是我国著名的火箭控制专家,中国科学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现任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科...
我国自主研制的50吨级液氢液氧发动机,2006年1月15日成功在北京进行200秒热试车试验,这标志着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基础动力装置研制取得阶段性成果,将为我国今后发展卫星技术、深空探测和载人航天发挥重大作用。
我国绕月工程总指挥栾恩杰2005年12月29日下午在京宣布,绕月探测工程领导小组决定,工程总体由初样阶段正式转入正样阶段,嫦娥一号卫星和运载火箭进入飞行产品的生产阶段,测控、发射场和地面应用系统进入系统集成和联试阶段。
国家航天局2005年11月14日讯 承担着我国大型运载火箭发动机总体研究设计工作的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六院11所总体组,在异常繁重的型号研制工作中,始终恪守着“精心、细心、小心”的工作信条,为六院研制的发动机参加长征系列运载火箭连续46次发射获得成功,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在连续获得六院、陕西省国防科技系统、陕西省“青年文明号”殊荣之后,近日总体组又喜获“全国青年文明号”的荣誉称号。
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的余音未寂,秦岭深处又传出震耳欲聋的轰鸣声。2005年10月30日,在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六院165所液氧煤油发动机试验区,120吨液氧煤油发动机首次300秒长程摇摆整机试车获得圆满成功。本次试车是液氧煤油发动机转入试样研制的标志性大型地面试验,其成功对于我国某型号发动机的研制具有里程碑意义。
央视国际2005年10月22日讯 我国正在进行的新一代大运载火箭的研制工作目前进展顺利,关键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与现有的火箭相比,新一代大运载火箭的运载能力提高了将近三倍,这就意味着,一旦这种大运载火箭研制成功,我们现有的卫星,一次就可以发射三颗。随着探月工程的展开,新一代大运载火箭的研制也被提上了日程。探月工程的二期和三期工程要进行落月和返回必须要依靠这种新型的大推力运载火箭。目前,这种大运载火...
2005年9月23日,我国自主研制的探空一号(TK-1)气象火箭探测系统在南昌通过设计定型审查,这一系统达到了国际同类产品的先进水平,其研制成功标志着我国数字式气象火箭探测系统进入实用阶段,为实时探测20千米至60千米高空的气象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2005年9月18日,在北京海淀展览馆广场上,几层楼高的长征运载火箭模型迎来了数百名参观者。下午3点,国家“十五”重大科技成就展在这里隆重开幕。值此中秋佳节,展出了我国科技新世纪5年发展的最新成果。清洁能源客车、防爆机器人……416项重大科技成果让观众目不暇接。展览将于9月27日结束。
太空海带防赤潮     卫星  污染  菌株  太空       2005/9/16
科学时报2005年9月15日讯 我国第22颗返回式卫星发射升空已有18天,卫星上搭载的四种去污染的菌株,将在随卫星在太空运行满20天后,完成太空环境的考验。此次太空科学试验是浙江大学、浙江农科院微生物所、浙江海洋水产研究所等,正在开展的“去污染、抗病害海洋微生物与近海赤潮防护带技术的研究”。目前,将太空诱变应用于赤潮防护带研究,在世界上还是第一次。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