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 >>> 光学工程 >>> 光信息技术 >>> 全息技术和三维成像 >>>
搜索结果: 46-60 共查到知识要闻 全息技术和三维成像相关记录106条 . 查询时间(2.188 秒)
2022年2月17日,华中农业大学工学院刘培文研究员研究成果以“Biomimetic confined self-assembly of chitin nanocrystals”为题在Nano Today发表。研究在设计的甲壳素纳米晶在限域空间中的挥发自组装中发现了全新的固定界面挥发自组装模式(FB-EISA),该模式下所形成微观结构中的变化取向梯度结构以及自组装过程对复杂环境的强稳定性,极好的扫...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科院微观磁共振重点实验室杜江峰、石发展等与生命科学与医学部魏海明教授等合作,在金刚石氮-空位色心量子精密测量技术的生物医学应用方面取得重要进展,首次建立了肿瘤组织免疫磁显微成像技术,实现了组织水平微米分辨率的磁成像,其具有高稳定性、低背景和肿瘤标志物绝对定量的优势,同时实现了磁和光的多模态成像。相关研究成果于2022年1月26日以“Immunomagnetic microscop...
2022年1月28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与医学部陈宇星教授和周丛照教授课题组,利用单颗粒冷冻电镜技术解析了一系列人类胆汁酸外排蛋白ABCB11与其生理底物—牛磺胆酸钠的复合物的三维结构,发现该蛋白内部存在两个串联的底物结合口袋,借助一系列生化实验阐明了ABCB11特异性外排胆汁酸的分子机制。该研究成果以“Structures of human bile acid exporter ABCB1...
2022年25日23时27分,四川峨汉高速(在建)业主方、施工方、高速信息系统负责人同时接到一条警报短信,显示中海村隧道入口边坡出现重大异常,并给出最高等级预警信息,建议立刻采取处置措施。得到警报后,峨汉高速公路有关方面立即通报汉源县应急、自然资源部门及当地政府,并连夜赶往灾害发生地并疏散受影响群众约40人。
2022年1月14日,上海光源线站工程取得关键进展。储存环内安装的国内首台无源超导三次谐波腔模组将束团长度拉伸约3倍,结合束团纯化系统实现了混合束团填充模式下单束团流强高于20mA(如图1所示),支持快速X光成像线站在国内首次成功实现了基于同步辐射光源的单脉冲超快硬X射线成像,其成像时间分辨率达到60 ps,并被应用到气泡动力学的超快测量,清晰地观测到了在激光烧蚀后不同时刻水中气泡的形核、长大、破...
“全息显示”技术被认为是最有前景的裸眼立体显示技术之一。传统全息术需要进行复杂的拍摄过程,因此只能用于显示现实中实际存在的物体。“计算全息”技术使得重构图像的全息图可以通过计算机相关算法得到,因此可以用于显示任意物体,只需将计算得到的相位调制图或振幅调制图加载到空间光调制器等动态光调制器件即可。但是目前的动态光调制器件单元结构尺寸往往远大于可见光波长,这就导致全息显示的视场角很小,还存在多级次、孪...
2021年10月,苏州大学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陈林森研究员、乔文教授的研究团队以Foveated glasses-free 3D display with ultrawide field of view via a large-scale 2D-metagrating complex为题在《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s 》发表文章。团队设计了一种二维超构光栅阵列,通过调...
环境学院王爱杰教授牵头的“污水深度生物脱氮技术及应用”项目、仪器学院刘俭教授牵头的“超精密三维显微测量技术与仪器”项目、材料学院苑世剑教授牵头的“难变形合金异形整体薄壳双调热介质压力成形技术”项目、航天学院齐乃明教授牵头的项目、材料学院叶枫教授牵头的项目分别荣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化工与化学学院杜春雨教授牵头的“高可靠长寿命锂离子电池关键技术及产业化应用”、机电学院卢礼华教授牵头的项目获国家科技...
2021年10月10-15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研部细胞动力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张凯铭团队在解析Lon蛋白酶的完整三维结构并揭示其底物识别与转移的分子机制取得重要进展,与台湾中央研究院张崇毅团队在期刊JBC和Sciences Advances合作连续发表论文。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潘建伟、张强、徐飞虎等与济南量子技术研究院合作,利用频率上转换单光子探测技术,实验实现了毫米级非视域三维成像,是目前非视域成像的最高精度,为该技术的实用化发展开辟了新道路。研究成果于2021年7月28日发表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物理评论快报》上,并被美国物理协会下属网站Physics SYNOPSIS栏目专题报道。
2021年7月27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与生命科学学院毕国强教授和刘北明教授率领中科大、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和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人工智能研究院团队通过自主研发的高通量三维荧光成像VISoR技术和灵长类脑图谱绘制SMART流程,并与中科院昆明动物所胡新天团队、中科院深圳先进院徐富强团队、以及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南加州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等单位科学家合作,实现了对...
为进一步激发我系学子的创新热情,充分肯定学生的创新成果,带动全系学生积极参与各类创新赛事,以赛促学,2021年4月2日上午,交通学院机械工程系在a305召开了仿生涂层与智能流体课题组总结表彰大会,为在2020年第13届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年度竞赛中获奖的学生代表队和2020年内蒙古第三届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中获奖的学生代表队进行颁奖。系党总支书记钟怀军、主任满都拉、副主任闫嘉昕、大赛指导教...
2021年3月25日,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作物耐逆性调控与改良创新团队从染色质三维结构上揭示了籼稻和粳稻的高温抗性差异机制,为研究表观遗传调控作物重要农艺性状及提高抗逆性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BMC Biology》(BMC生物学)上。
近日,2021年日内瓦国际发明展通过线上模式举办,东南大学此次参展14个项目,获得1项特别金奖、7项金奖、5项银奖、1项铜奖的佳绩。其中,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佘伟教授团队参展项目“三维超疏水水泥基多孔材料”获特别金奖;建筑学院杨俊宴教授参展项目“城市设计公众参与智能平台”,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张宇宁教授参展项目“全息光波导AR眼镜”,电气工程学院徐青山教授、顾伟教授参展项目“非侵入式电动自行车充电行为...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潘建伟、徐飞虎等实现超过200公里的远距离单光子三维成像,首次将成像距离从十公里突破到百公里量级,为远距离目标识别、对地观测等领域的应用开辟了新道路。该成果于近期发表在国际学术知名期刊《Optica》上[Optica 8,344-349, 2021]。如何“看得更远、看得更清”是人类对视觉感知的不懈追求。近年来发展的激光雷达成像技术能够对目标场景进行高精度三维成像。单光子成像雷...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