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生物学 >>> 生物工程 >>> 酶工程 >>>
搜索结果: 76-90 共查到知识要闻 酶工程相关记录167条 . 查询时间(2.129 秒)
2021年4月15日下午,河南农业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在二号教学楼B408进行“大咖讲坛”第六场,由“酶工程创新利用”科研团队邀请河南农业大学项玉强博士作题为“单细胞功能微球用于液相生物芯片的研究”的学术报告,报告会由副院长邹建博士主持,全院50余名师生聆听了报告。
2021年03月12日,《ACS Nano》杂志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纳米酶工程实验室阎锡蕴院士团队的最新研究进展。研究人员针对上述问题,设计了一种新型纳米酶,即硫铁矿(FeS2)纳米酶。研究者发现这种纳米酶结合H2O2底物的亲和力极高,催化H2O2的效率(kcat/KM)比传统Fe3O4纳米酶高4144倍;比天然辣根过氧化物酶高3086倍。使用第一性原理计算方法探究其原因...
近期,中科院合肥研究院智能所离子束生物工程与绿色农业研究中心郑之明研究员课题组在维生素K2提升骨骼健康方面研究取得进展,发现一种维生素K2纳米颗粒可有效促进成骨细胞分化。相关研究成果以“A study of hydrophobins modified menaquinone-7 on osteoblastic cells differentiation”为题发表于期刊Molecular and C...
大自然通过选择特定的金属离子(Fe,Ni,Mn等)作为活性位点,并嵌入蛋白质框架,从而构成各种各样的金属酶。在温和条件下,这些金属酶可以实现多种高难度的生化反应,例如:C-H活化,N2还原等。目前,这些生化反应大多数是通过多种复杂的生物酶实现。 这些复杂的生物酶能够在细胞器里面同时实现氧化和还原反应,并且它们之间并不会降低彼此的催化活性和选择性。例如,在细胞光合作用时,光敏剂(叶绿素)从太阳光中捕...
科技日报讯 (记者陈曦 通讯员焦德芳)日前,天津大学医学部张晓东教授团队成功设计出一类全新的人工酶——团簇酶。团簇酶具有超强催化活性和选择性,对阿尔茨海默症、脑损伤等神经炎症治疗潜力巨大。相关成果1月7日在线发表于国际权威期刊《自然·通讯》。
北京时间2020年12月29日凌晨0时,《细胞》(Cell)发表中科院院士、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课题组的一项新研究。研究首次报道了γ-分泌酶(γ-secretase)结合三种小分子抑制剂(Gamma-Secretase Inhibitor, GSI)和一种调节剂(Gamma-Secretase Modulator, GSM)的4个原子分辨率冷冻电镜结构,阐明了γ-分泌酶识别不同种类抑制剂及调节剂的分...
近日,《Nano Today》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纳米酶工程实验室高利增课题组的研究论文"Nano-decocted ferrous polysulfide coordinates ferroptosis-like death in bacteria for anti-infection therapy"。该工作发现亚铁与多硫协同诱发细菌发生铁死亡的机制并将该机制用于抗菌...
尼龙是一种应用非常广泛的合成纤维,尼龙种类较多,其中尼龙66是最重要的一种。尼龙66的主要原料之一己二酸属于二元羧酸类尼龙单体,其合成主要依赖高污染、高能耗的多步骤化学氧化过程。湖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省部共建生物催化与酶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李爱涛教授团队,设计了一条全新的人工生物合成途径,通过理性设计微生物菌群催化体系,用空气中的氧作为氧化剂,在水溶液中把环烷烃或环烷醇转化为相应的二元羧酸尼龙单体。...
生物体内存在级联催化反应,即在连锁的酶促反应过程中,前一反应的产物是后一反应的底物,每进行一次修饰反应,就使调节信号产生一次放大作用。生物体内的级联催化反应系统通过将多种酶限制在亚细胞区室中来确保准确的信号转导和有效的代谢。受限级联反应通过降低扩散势垒、提高中间体的局部浓度和改善整个反应的原子经济性,获得了优于传统多步反应的优势。
中科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孙周通研究员带领的酶分子工程与工业生物催化研究团队围绕这一技术问题,通过显色剂筛选,建立了一种新的酮类物质的高通量检测方法。通过使用荧光染料对甲氧基-2-氨基苄胺肟(PMA)可以快速测定多种结构的酮类化合物。该检测方法具有灵敏度高(μM级别)、拟合度强(R2>0.9)、底物谱广(可检测四大类20余种酮类物质)、背景噪音低、显色稳定等优点,且可以用于全细胞或体外酶催化体系...
近日,复旦大学脑科学研究院、医学神经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赵冰樵课题组在脑卒中后神经功能修复的研究中取得新的进展。5月19日,相关研究成果以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损害脑卒中后血管新生和功能重塑为题,在线发表于《自然·通讯》。
衰老是生命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但有些物种衰老的方式与其他物种非常不同,甚至与非常相似的物种也不一样。例如,一种体型与鼹鼠或老鼠相仿的东非啮齿动物--裸鼹鼠,表现出明显的延缓衰老过程,可活到30岁。来自俄罗斯、德国和瑞士的科学家现在在老鼠,蝙蝠和裸鼢鼠细胞中证实了一种和衰老相关的机制--一个线粒体内膜"轻度的去极化"过程:轻度去极化调节细胞中线粒体活性氧的产生(mROS),因此是一种抗衰老的机制。在...
第110个“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来临之际,广东省总工会对全省先进女职工集体和个人给予表彰。其中,华南理工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王永华教授获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广东省“先进女职工”光荣称号;华南理工大学附属广东省人民医院驰援武汉护理小组获得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状。
近日,我校生物反应器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李志敏教授与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游淳研究员、孙媛霞研究员在合成生物学领域体外合成方向进行合作,对由醛缩酶介导不对称C-C键合成的体外生物制造进行深入研究,取得了最新进展,并在美国化学会催化杂志ACS Catalysis上以“Artificial ATP-free in vitro Synthetic Enzymatic Biosystems Fac...
2019年12月25-26日,中国科学院纳米酶工程实验室(以下简称“纳米酶工程实验室”)第一届理事会在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召开。纳米酶工程实验室第一届理事会理事,院主管部门、依托单位、纳米酶工程实验室科研合作单位代表,以及纳米酶工程实验室全体人员100余人参加了会议。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