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生物学 >>> 动物学 >>> 动物细胞学 >>>
搜索结果: 76-90 共查到知识要闻 动物细胞学相关记录231条 . 查询时间(3.806 秒)
近期,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杨其恩课题组以小鼠为模型,揭示了RNA甲基化修饰调控哺乳动物精原干细胞微环境维持的新机制。成体干细胞命运决定受特殊微环境的严密调控,在大多数组织中,微环境的形成和维持机制并不明确。精原干细胞是一类经典的成体干细胞,是哺乳动物精子发生的基础。精原干细胞自我更新和分化之间的精准平衡依赖于体细胞信号,尤其是支持细胞分泌的生长因子,如GDNF, FGF2和CXCL12等。...
2020年9月22日,生命科学学院生化所金勇丰教授课题组在《美国科学院院报》(PNAS)上在线发表了题为“Chelicerata sDscam isoforms combine homophilic specificities to define unique cell recognition”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报道了螯肢动物sDscam异构体通过组合特异性同源相互作用介导细胞识别的分子机制。
近日,国际学术期刊Redox Biology以 “Defective mitochondrial ISCs biogenesis switches on IRP1 to fine tune selective mitophagy”为题在线发表了我校微量元素营养生理生化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揭示了哺乳动物细胞铁代谢与线粒体稳态的重要关系,为进一步阐明铁稳态失衡相关疾病的病理机制指明了方向。铁是重要的微...
免疫系统在机体内发挥抵御病原微生物感染和抑制肿瘤发生的作用。获得性免疫是针对特定抗原并具有免疫记忆的特异性免疫保护体系。抗原提呈是获得性免疫的第一步,由专业抗原提呈细胞摄取,加工和递呈抗原信息以激活T细胞。虽然经过长期研究,但是抗原提呈过程中的细胞分子机制仍存在盲点,也是临床药物和疫苗研发的障碍之一。与传统膜蛋白(包括膜受体、离子通道、转运体等)不同,孔道形成蛋白(pore-forming pro...
2020年8月5日,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刘峰研究员团队与同济大学张勇教授团队合作在BLOOD杂志发表了题为Smarca5 mediated epigenetic programming facilitates fetal hematopoietic stem and progenitor cell development in vertebrates的论文。该工作发现:在产生和扩增/分化等不同发育...
2020年7月31日,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刘光慧研究组、曲静研究组和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张维绮研究组合作在Cell Research杂志在线发表题为“Stabilization of heterochromatin by CLOCK promotes stem cell rejuvenation and cartilage regeneration”的研究论文。该研究首次揭示了核心节律蛋白C...
肝切除术是目前治疗各种肝脏良恶性疾病的有效方法之一,肝切除后,肝脏内剩余的实质细胞及各种细胞因子、生长因子会迅速做出反应,启动肝脏再生能力,在短时间内即可恢复肝脏正常体积和肝功能。但是如果肝脏再生出现障碍,极易引起肝衰竭,最终导致患者死亡。如何快速地启动肝脏再生机制,仍然是目前的研究热点之一。过去研究表明,肝脏部分切除之后,剩余肝脏细胞增殖过程受细胞周期影响,从G0期向G1期过渡。所有细胞进入同步...
近年来,随着对肠道菌群研究的不断深入,对于其作为“第二基因组”在宿主健康中发挥的极端重要性,学界和普通大众也有了较为充分的了解。然而,肠道菌群还有相对鲜为大众所熟知的另一方面:从肠道逃逸的菌群可能会有极端危险性。在正常情况下(也就是在健康人体中),肠道菌群会受到肠粘膜屏障的严密控制,同时免疫系统也严正以待,此时它们各司其职,表现得忠诚友善。然而,一旦受到宿主内外环境的影响,尤其是免疫系统出现漏洞或...
蚯蚓不仅是土壤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成员,也以拥有极强的前后部体节再生能力著称。但以前,蚯蚓为何拥有再生的本领一直是个谜。近日,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发表在《自然·通讯》上的一项研究成果,揭示了蚯蚓再生的分子细胞学机制。自然界中动物的再生能力,一直是个令人着迷且非常复杂的生物学过程。斑马鱼、蝾螈、壁虎等脊椎动物可以治愈创伤,甚至让丢失的心脏、尾巴、晶状体器官或者附肢再生。用少量组织和细胞再生整个生命体的“...
脑卒中是中国人群死亡和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中缺血性脑卒中(Ischemic Stroke)占所有脑卒中患者的70-85%。目前对于缺血脑卒中疾病的病理及修复机制尚不明确,临床上也缺乏脑卒中后神经功能修复的有效药物。日前,东南大学医学院姚红红教授和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王建红副研究员在缺血性脑卒中病理机制及干预策略研究上获得新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细胞外囊泡递载circSCMH1促进啮齿类和非人...
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生物毒素与人类疾病课题组在张云研究员带领下,前期从云南两栖动物大蹼铃蟾(Bombina maxima)中发现了脊椎动物第一个新型孔道形成蛋白和三叶因子复合物CAT(发明专利ZL200810058028.5;PLoS One, 2008)。以该蛋白质机器为模式分子,课题组经过长期的研究揭示了全新的细胞调控策略和分子作用途径,即分泌型孔道形成蛋白作用于细胞内吞/溶酶体形成特定物质通...
近日,杨磊博士、李光鹏教授等在《Journal Pineal Research》(一区TOP,IF= 15.221)杂志上发表题为“Melatonin restores the pluripotency of long-term-cultured embryonic stem cells through melatonin receptor-dependent m6A RNA regulation...
2020年6月3日,国际学术期刊《Nucleic Acids Research》在线发表了中科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周小龙研究组、王恩多研究组与中科院生物物理所陈畅研究组合作研究成果"Nitrosative stress inhibits aminoacylation and editing activities of mitochondrial threonyl...
视觉和嗅觉是高等动物中两种极其重要的感官活动,两者均涉及感受器细胞将外界电磁信号或化学信号转变为细胞内电信号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控制感受器细胞产生阳离子内流,进而产生生物电信号的是一类环核苷酸门控离子通道(Cyclic nucleotide-gated channel, CNG channel)。CNG通道对人至关重要,其突变可诱发视网膜炎、单色或全色色盲以及嗅觉紊乱等多种疾病。
ZKSCAN3是具有SCAN结构域的锌指蛋白家族成员之一,曾被报道作为转录调节因子抑制自噬相关基因的表达。然而目前国际上关于ZKSCAN3的研究主要基于肿瘤细胞系及模式动物,其在正常人类干细胞等二倍体细胞中的生物学功能尚不明确。2020年5月19日,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曲静研究组、刘光慧研究组及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张维绮研究组合作,在Nucleic Acids Research杂志在线发表题...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