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海洋科学 >>> 海洋生物学 >>>
搜索结果: 121-135 共查到知识要闻 海洋生物学相关记录651条 . 查询时间(3.052 秒)
近日,海洋学院杜宗军教授课题组在海洋微生物系统学研究方面获得重要研究进展,成果分别发表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ystematic and Evolutionary Microbiology和Microbiome上。
2020年8月21日,厦门市海洋发展局组织专家对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承担的《厦门市海上淤泥资源化利用项目》进行结题验收评议。与会领导与专家认真听取了项目负责人余广炜博士所作的完成情况介绍,并审阅了验收材料。该项目是在厦门市海洋发展局的支持与指导下,由城市环境研究所牵头,联合中交上海航道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与福建省建筑科学研究院共同开展的海淤泥资源化利用技术开发项目。
2020年8月20日,国际微生物学期刊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在线刊发题为“Formation of cadmium sulfide nanoparticles mediates cadmium resistance and light utilization of the deep-sea bacterium Idiomarina sp. OT37-5b”的文章,报道...
LMB海洋生物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研究团队近期在无脊椎动物牡蛎血淋巴的分化机制、吞噬细胞激活和自噬免疫方面取得了重要研究进展。血淋巴细胞是无脊椎动物最核心的免疫器官,解析其分化和吞噬细胞激活的调控机制是理解细胞免疫的关键。牡蛎血淋巴可分为颗粒细胞和透明细胞两类群,其中前者具有极强的吞噬能力和激发ROS的能力,是免疫防御的主要执行者。研究者利用流式细胞分选结合单细胞转录组测序,发现颗粒细胞中175个特...
中、英古生物学者近期在我国贵州的鸡窝寨生物礁化石群中,新发现80多种远古海洋生物化石。领导此项研究的中科院南古所副研究员郄文昆、梁昆介绍,此次发现的海洋生物化石位于贵州省独山县,有3.85亿年历史。研究团队运用精细采样的方法,在这一生物礁化石群中的7平方米范围内选取28个样方,原位采样665块,制得化石薄片2804张,基于大量系统数据,开展了高精度的生物多样性和群落古生态统计工作。
全球最大规模的浒苔绿潮在我国黄海已连续暴发十多年,成为我国面临的一个严重海洋生态灾害。科学家们通过10多年系统研究,对黄海绿潮的暴发起因和规律已有了较充分了解,同时在绿潮防控措施研究方面也取得了较大成效。然而目前对绿潮消亡后的遗留效应这一重要生态环境问题却缺乏深入了解。
近日,海洋学院张宇副研究员指导的博士生杨姗姗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在线发表题为“Genomic and enzymatic evidence of acetogenesis by anaerobic methanotrophic archaea”的文章。张宇副研究员为通讯作者,杨姗姗博士生为第一作者,上海交通大学海洋学院为第一单位。研究提出了冷泉碳循环的新模型:ANME...
近日,南方科技大学海洋科学与工程系讲席教授张传伦团队联合同济大学教授朱瑞新团队和德国杜塞尔多夫大学William Martin教授团队,在真核细胞线粒体与Alpha变形细菌之间的进化关系上取得突破性成果。论文以“基于系统性物种取样方法的系统发生学分析证明线粒体起源于Alpha变形菌(Phylogenetic analyses with systematic taxon sampling show ...
2020年8月1日,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建所70周年纪念活动上,正式命名了5个以中科院海洋所命名的深海生物新物种。以“中科院海洋所”命名的5个深海生物新物种分别是海洋所紫柳珊瑚(新种)Victorgorgia iocasica sp. nov.、海洋所镖毛鳞虫(新种) Laetmonice iocasica sp. nov.、海洋所三歧海牛(新种)Tritonia iocasica sp. no...
2020年7月28日,由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海洋哺乳动物与海洋生物声学研究室组织的“2020年南海深潜及远海鲸类科考航次”完成全部科考任务,顺利返回三亚。该航次历时21天,航程3000多公里,考察区域集中在南海北部西沙群岛和中沙群岛的陆坡、海山及海槽水域。航次采用目视考察和被动声学监测相结合的方法,并辅以环境DNA收集,旨在“2019年南海深潜及远海鲸类科考”航次的基础上,进一步对考察海...
由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海洋哺乳动物与海洋生物声学研究室组织的“2020年南海深潜及远海鲸类科考航次”28日完成全部科考任务,顺利返回三亚。考察共目击到深潜和远海鲸类动物31群次、11个物种,其中深潜鲸类14群次、7种,分别为抹香鲸、柯氏喙鲸、短肢领航鲸、瑞氏海豚(又叫花鲸)、伪虎鲸、小虎鲸和瓜头鲸;其它远海鲸类物种4种,分别为热带斑海豚、弗氏海豚、长吻飞旋海豚和条纹海豚。
海绵是多孔滤食性无脊椎动物,是大量海洋微生物的栖息地,是海洋珊瑚礁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海绵自身物理防御差,海绵共附生的微生物往往能够产生活性代谢产物来协助海绵抵抗捕食者,这些代谢产物结构独特,生物活性丰富,是海洋药物及其先导化合物的重要来源。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生物资源与生态重点实验室和广东省海洋药物重点实验室刘永宏学科组长期从事海洋微生物活性天然产物研究,学科组庞小艳博士对采自徐...
2020年7月20日,我国科研人员在南海某海域目击并记录到短肢领航鲸群体与弗氏海豚群体混游现象。这是我国科研人员连续两年在南海目击并记录这两个物种混游现象,短肢领航鲸与弗氏海豚均为我国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生物资源与生态重点实验室(LMB)海洋生物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研究团队长期从事天然免疫的演化机制的研究,近期在海洋无脊椎动物牡蛎血淋巴的吞噬调控机制方面取得了重要研究进展,研究成果分别发表在国际期刊《Scientific Report》和《iScience》。毛帆助理研究员和硕士研究生张翔宇分别为第一作者,张扬和喻子牛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
2020年7月14日,《国家知识产权局关于第二十一届中国专利奖授奖的决定》(国知发运字〔2020〕28号)公布,中国海洋大学2项专利成果荣获第二十一届中国专利优秀奖。学校获奖专利分别为:海洋生命学院刘涛教授作为第一发明人的发明专利“一种海带尿苷二磷酸葡萄糖焦磷酸化酶基因”(专利号ZL201410002943.8)和工程学院史宏达教授作为第一发明人的发明专利“组合型振荡浮子波浪能发电装置”(专利号Z...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