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地质学 >>> 岩石学 >>>
搜索结果: 106-120 共查到知识要闻 岩石学相关记录247条 . 查询时间(1.402 秒)
近日,国际地学领域顶级期刊《Geology》刊发了中国地质大学资源学院陈红汉教授团队的研究成果——“Overpressure release: Fluid inclusion evidence for a new mechanism for the formation of heavy oil ”,该成果探讨了超压演化过程油组分和成熟度变化,证实古超压释放导致的极性组分析出是稠油形成的一种新机制,...
2020年7月17日《Nature Communications》刊发了中国地质大学外聘大地构造学科唐春安教授(第一作者)及其国际合作团队的研究新成果——“Breaking Earth’s shell into a global plate network”。该文的合作者为:大连理工大学副教授马天辉、博士研究生王永艺以及东北大学博士研究生陈甜甜、香港大学地质系 Webb 博士和美国汉普顿大学大气与...
喀斯特地区由于岩石易溶,土壤侵蚀和漏失严重,植被生产力低,植被退化后恢复困难。石多土少导致植被依赖岩石缝隙而生。基岩的化学特性对于植被生长有何影响?如何影响?长期以来,植被生态学研究忽略了岩石这一对植被生产力可能产生重要影响的要素。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刘鸿雁教授团队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英地球关键带项目支持下,与英国Exeter大学、Cranfield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天津大学的同行合作,基于地...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博士刘卉在导师张宏福指导下,通过对我国河北省赤城红旗营子群地幔橄榄岩(纯橄岩、方辉橄榄岩)、地幔堆晶岩(橄榄辉石岩)、退变榴辉岩、长英质片麻岩等岩石的岩石学、锆石年代学和Hf-O同位素地球化学精细研究,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发现河北省赤城地区存在晚太古—早元古(25亿年前—19 亿年前)典型蛇绿岩剖面。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发表于《国际矿物学、岩石学与地球化学杂志》和《前寒武纪研究...
近日,湖北省总工会发布《关于表彰2020年湖北五一劳动奖和湖北省工人先锋号的决定》(鄂工发〔2020〕10号),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周辉研究员荣获湖北省“五一劳动奖章”。周辉研究员针对我国深部资源开发和深部工程建设中的岩爆等重大工程灾害,长期从事深部岩体力学方面研究,建立了深部岩体力学新理论与灾害防控技术体系,自主研发了深20余台套部岩体力学关键试验新技术与装备,有力推进了岩石力学学科与行...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岩石圈演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壳幔结构探测学科组博士后刘震与合作导师田小波等利用课题组在青藏高原中部布设的两个宽频带流动台阵(图1)记录的天然远震事件的波形记录,提取了S波接收函数,并通过大量接收函数的共转换点叠加成像获得了高原中部岩石圈底界面的起伏形态(图2)。结果显示:在亚东-谷露裂谷下方,印度俯冲板片底界面都发生了明显的东西向错断,两侧板片深度相差70 km;在裂谷的...
南海是西太平洋最大的边缘海,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其对海-气相互作用、陆源输入、以及与太平洋的水体交换十分敏感,是研究古气候学和古海洋学的重要区域。近20年来,在南海开展了超过18项国际科研航次,获得钻孔2000余个。然而,前人研究多局限于大陆架和大陆坡,缺乏对海盆区域的长尺度研究,限制了我们对南海古环境变化以及东亚构造活动演化的理解。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岩石圈演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博士研究生盖聪聪,...
经典的蛇绿岩成因模型认为,蛇绿岩代表了形成于不同扩张速率洋脊的古大洋岩石圈残片,其地幔单元岩石主要为来源于浅部(15~20 km)大洋岩石圈地幔的斜长石/尖晶石相橄榄岩。然而,近十几年来,学者们从全球多个地区(中国西藏、俄罗斯极地乌拉尔等)的蛇绿岩地幔橄榄岩/铬铁矿中陆续发现了金刚石等不寻常矿物组合,极大地挑战了传统的蛇绿岩成因模型以及现今大洋岩石圈的认知。因此,厘定这些含金刚石型蛇绿岩地幔橄榄岩...
Mutch等人在矿物温压计研究的基础上,利用贝叶斯反演扩散计时法,深入研究了冰岛北部Borgarhraun火山喷发物中橄榄石和尖晶石晶体Cr-Al的扩散模式,结果表明,在Borgarhraun火山喷发前,储存在莫霍面深度的岩浆已经滞留了数千年,岩浆从24公里的莫霍面深度上升至地表,大约需要10天。上述认识对开展活动火山的监测与灾害评价研究均具有重要意义。来自莫霍面附近深度的岩浆注入与岩浆混合通常被...
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和青藏高原地球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碰撞隆升及影响团队”丁林研究员课题组通过对藏南桑桑地区基性片岩原岩形成时代和形成环境的研究,将大印度的南北向范围限定在~2400 km,并认为印度-欧亚大陆初始碰撞发生在北纬低纬度地区。该成果近期以“The latest Jurassic protoliths of the Sangsang mafic schists in southern T...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地球与行星物理重点实验室副研究员王建等人利用其发展的P波各向异性层析成像方法,获得了东北日本俯冲带地区上地幔的高分辨率的三维方位及径向各向异性结构(图1),结合热动力学数值模拟、全球应力场分布、岩石学和高温高压实验等研究提出了一种新的模型(图2),用来解释全球俯冲带弧前地幔楔中所观测到的总体占优的与海沟平行的方位各向异性结构:其各向异性主要是由俯冲带区域上覆大陆板块的...
近日,国际著名学术期刊《Energy》刊发了中国地质大学工程学院蒋国盛教授和蔡记华教授团队的研究成果——“CFD and DEM modelling of particles plugging in shale pores”。论文第一作者杨现禹为工程学院2016级博士研究生,通讯作者为蔡记华教授和蒋国盛教授。
日前从国家质量监督检验疫总局计量司获悉,我校材料与化学学院鲍征宇教授团队研制的“硒矿石和富硒岩石成分分析标准物质”获批成为国家一级标准物质,是国内外首个富硒岩石标准物质,我校成为国内首家研制并申请成功地质类国家一级标准物质的高校。本次获批“硒矿石和富硒岩石成分分析标准物质”共4种,其中硒矿石成分分析标准物质1种,富硒岩石成分分析标准物质3种,标准物质编号为GBW 07397、GBW 07398、G...
日前从国家质量监督检验疫总局计量司获悉,我校材料与化学学院鲍征宇教授团队研制的“硒矿石和富硒岩石成分分析标准物质”获批成为国家一级标准物质,是国内外首个富硒岩石标准物质,我校成为国内首家研制并申请成功地质类国家一级标准物质的高校。
近日,国际地球物理Nature Index期刊《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Solid Earth》刊出了中国地质大学关于多孔介质二维和三维之间输运机理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基于分形几何的二维截面分析确定毛细管压力曲线:多孔介质的二维和三维孔隙结构之间的桥梁(Capillary Pressure Curve Determination Based on a 2-...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