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46-60 共查到“知识要闻 云与降水物理学”相关记录115条 . 查询时间(4.125 秒)
由人类活动引起的全球气候变暖已经成为人类近几十年来面对的最严峻挑战之一,而南亚地区是受自然灾害影响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干旱、洪涝和热浪等极端事件的发生频率和强度随着全球变暖都显著增加。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研究员李兰海团队,基于日尺度的高精度多源融合的格点降水数据,对1979-2016年中亚地区的日尺度降水集中性和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 降水日数和降水量少的地区集中度高,降水呈现极不规则性,且主要位于咸海流域和塔里木盆地东南边缘。2. 降水集中度和降水多样性呈现相反的分布格局,降水越不规则表明各降水等级之间的分布越不均匀。3. 更多的降水产生由小雨转向极端...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联合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奥尔巴尼分校、德国马普气象研究所3月13日发表于《科学进展》 (Science Advances)的研究工作发现,如果在预测未来15-30年的南亚夏季风降水变化时充分考虑太平洋年代际振荡(IPO)的位相变化,则我们能够有效减少预测结果的不确定性,提高预测结果的可信度。南亚是全球人口分布密度最大的地区之一,受夏季风变化的影响,旱涝灾害对该地区的工农业生产和...
研究发现全球变暖将导致ENSO降水异常东移(图)
全球变暖 ENSO降水 异常东移
2020/3/13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吴波指导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客座博士生颜子翔,与夏威夷大学教授Tim Li、英国Exeter大学教授Mat Collins、英国气象局Hadley中心博士Robin Clark和James Murphy、大气所研究员周天军和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教授谭桂容开展合作,在Science Advances 杂志上发表文章,提出了理解全球变暖背景下ENSO驱动降水异常东移的新机制(图...
数据同化揭示我国降水一致变化模态的机理(图)
数据同化 降水 降水变化 物理机理
2020/2/19
降水的异常变化可引起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对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造成巨大影响,因此降水变化规律和机理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过去几百年是人类活动影响相对较弱的历史时期,其降水空间格局可为理解降水的自然变化规律提供理想情景;然而由于混沌效应及误差非线性增长,利用气候模式对我国过去几百年降水的模拟结果与代用记录重建数据相比,在空间分布与时间演化方面均存在明显不匹配现象,限制了进一步研讨我国历史时期降水变化的物...
从水汽来源探讨青藏高原内流区水量变化的原因(图)
水汽来源 青藏高原 内流区 水量变化
2020/1/6
青藏高原内流区(图1)约占整个高原面积的1/3(7.08×105 km2),拥有超过66%的高原湖泊总面积和55%的湖泊总数。近几十年,内流区水文状况发生了显著变化,主要表现为降水增加、湖泊扩张以及陆地水储量上升,而这些变化的驱动机制并不清楚。本研究从内流区大气水汽来源与收支变化的角度,探讨了其与降水、湖泊水量和陆地水储量变化之间的关系,期望对西风-季风协同作用下“亚洲水塔”变化及其影响这一问题的...
卫星遥感是获取云物理特征的主要途径之一。云特征的小量变化就可能显著影响地球的能量平衡。因此,云特征的准确观测非常重要。
长期以来,中国地区由于受到季风系统、复杂地形的共同影响,受极端降水事件的影响较大。在全球增温背景下,中国地区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之一。一方面,其增温速率较全球平均更快,且其所处的东亚季风区是极端降水增加最强的地区之一;另一方面,中国地区人口密集,将极大的增加极端事件造成的社会、经济影响。预估并理解未来极端降水的变化及其影响是气候变化和影响研究领域的重要议题,同时对于减缓和适应策略的制定具有重要的...
我校大气科学学院陈桂兴副教授、杜宇副教授及其合作者从日变化角度,深入研究了华中梅雨雨带和华南暖区暴雨的成因机制,并提出相应的理论模型。一系列成果在天气气候领域的知名期刊Monthly Weather Review和Journal of Climate上发表。
2019年11月22日,中国科学院公布了2019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当选院士名单。中山大学宋尔卫教授、戴永久教授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宋尔卫教授是我校孙逸仙纪念医院培养的首位中国科学院院士。长期从事临床一线工作,在国内早期开展乳腺癌保留乳房根治术,并发现保乳术保留的肿瘤微环境组织对后续抗肿瘤免疫治疗具有重要价值。他围绕肿瘤微环境和免疫治疗开展系统、深入的研究,发现了微环境中多种具有促癌功能的免疫和间...
中山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杨崧教授团队及陈锐丹副教授对欧亚大陆不同地区极端高温的变化特征及其影响进行系列研究(图)
中山大学大气科学学院 杨崧 教授 陈锐丹 副教授 欧亚大陆 不同地区 极端高温 变化特征
2019/11/25
在全球变暖背景下,最近几十年世界各地出现越来越多的极端高温事件,对人体健康、自然生态环境以及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了巨大威胁。因此,理解不同地区极端高温的变化特征及其成因,提高对极端高温的预报水平,无论对普通老百姓还是政策制定者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校大气科学学院杨崧教授研究团队和陈锐丹副教授利用观测数据、再分析资料和模式模拟结果,通过统计和诊断等分析方法,对欧亚大陆不同地区极端高温的时空变化特征和可...
过去百年的全球增暖趋势毋庸置疑。在这一背景下,大气持水能力增加,理论上有利于极端降水增强。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四次、第五次评估报告及《管理极端事件和灾害风险推进气候变化适应特别报告》均指出,自1950年代以来极端降水在全球范围内呈显著增强的区域面积超过显著减弱的面积;且人类活动对全球尺度上极端降水的增强具有可归因的作用。
降水增加可抵消2℃增温对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的不利影响(图)
降水增加 2℃增温 高寒草地生态系统 不利影响
2019/10/8
在全球变化背景下,青藏高原过去30多年气候正变得更加温暖湿润,预估本世纪末高原气温将增加2.8℃–4.9℃,降水增加15%–21%。这种温度与降水格局的改变无疑会对高寒植被生长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产生深刻影响,而增温>2℃被认为是导致干旱和半干旱地区草地生态系统发生不可逆转变化的一个风险阈值。但是,现有的野外控制实验研究表明,增温可导致高寒草地生物量和生态系统呼吸呈增加、减少或不变等截然不同趋势,目...
《华北夏季降水变化及预测技术研究》获资助
华北 夏季降水变化 预测技术研究 资助
2019/4/4
近日,天津市科协公布获得资助的10部自然科学学术著作。其中,天津市气候中心正研级高级工程师郝立生所著的《华北夏季降水变化及预测技术研究》获得资助。华北地区受东亚夏季风显著影响,降水年际、年代际变化大,极端强降水事件时有发生;另一方面,也经常发生持续性的干旱,因而华北地区是旱涝极易发生的气候脆弱区。对华北旱涝规律的认识、影响因素及应对措施一直是科学界研究的难点热点问题。尤其面对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雄安新...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地球科学卓越创新中心、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汪涛团队利用遥感信息、器测降水资料和再分析产品,重新审视了自上个世纪60年代以来欧亚大陆春季积雪对印度夏季降水的动态影响及其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990年之前欧亚大陆中部(包括欧洲东部、西西伯利亚、中亚和喜马拉雅山脉西部)春季积雪与印度夏季降水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而1990年之后该负相关关系逐渐消失(图1)。围绕该现象的成因,研究进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