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天文学 >>> 天体物理学 >>> 理论天体物理学 相对论天体物理学 等离子体天体物理学 高能天体物理学 实测天体物理学 天体物理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51-165 共查到知识要闻 天体物理学相关记录607条 . 查询时间(3.205 秒)
近日,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的研究员拉斐尔·德·苏扎(Rafael S. de Souza)应邀以第二作者的身份在统计学领域的世界顶级综述期刊之一《统计及其应用年度综述》(Annual Review of Statistics and Its Application, ARISA)杂志发表了题为《21世纪天体物理学在统计和计算方面面临的挑战》(Twenty-First-Century Statist...
近日,国家天文台张彦霞研究员、赵永恒研究员和北京大学吴学兵教授基于中国郭守敬望远镜(LAMOST)和美国斯隆数字巡天(SDSS)的光谱数据,结合欧洲航天局的X射线牛顿天文望远镜(XMM-Newton)数据、广域红外巡天探测器(WISE)数据及SDSS可见光测光数据,通过交叉证认方法获取了具有不同波段信息的多个已知样本。基于此,研究人员通过机器学习方法构建了适合不同波段样本的最优分类器,为X射线牛顿...
近年来,大视场天文巡天观测发现了一类与传统超新星爆炸不同的爆发现象,它们在爆发早期表现出极高温、极高光度以及快速演化的特征,被称作快速演化亮的蓝色暂现天体(FBOT)。其爆发的物理起源在学界引起了极大关注。2018年6月在距离地球2亿光年远编号为CGCG 137-068的漩涡星系外围探测到一起类似的爆发事件AT2018cow (见图1),为天文学家研究此类现象提供了绝佳的机会。王晓锋教授团队领导的...
由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北京大学和德国波茨坦莱布尼兹天体物理研究所学者组成的国际团队利用X射线和太阳高能粒子(SEP)数据进行了一项最新研究,确认了耀斑高能电子中存在同粒子加速过程相关的高、低能截止,对高能能谱分析、耀斑电子加速和传输研究有重要意义,并可帮助理解极光、地球伽马闪、其他高能天体的高能辐射。文章近期发表在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杂志。
中科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遥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科研人员通过系统分析嫦娥四号获取的探测数据,取得一系列有关着陆区矿物成分、地形地质演化历史、月壤太空风化程度和浅层地下结构等方面的科学成果。相关成果发表于《地球物理学报研究:行星》。
近日,北京大学物理学院量子材料科学中心江颖教授被全球华人物理与天文学会(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of Chinese Physicists and Astronomers, OCPA)授予2020年度“亚洲成就奖”(Achievement in Asia Award (AAA),Robert T. Poe Prize),以表彰他“在低维水和冰的实验研究方向的开创性贡献...
今天,曾经成功捕获人类有史以来首张黑洞照片的事件视界望远镜(EHT)合作组织,又为揭示M87超大质量黑洞提供了一个崭新视角:它在偏振光下的影像。这是天文学家第一次在如此接近黑洞边缘处测得表征磁场特征的偏振信息。这一结果对解释距离我们地球5500万光年的M87星系如何从其核心向外传播能量巨大的喷流至为关键。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周又元,因病医治无效,于2021年3月12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2岁。周又元主要从事类星体和活动星系核的研究,同时涉及宇宙学和宇宙大尺度结构等的研究。他是我国最早进行这类研究的学者之一,并创建了相应的研究团组。2018年9月25日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天体联合会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将编号为第120730的小行星命名为“周又元星”。 周又元一生从事教学...
2021年2月28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天文学系王挺贵教授团队首次探测到黑洞潮汐撕裂恒星事件中光学铁发射线的迟滞效应。研究成果以论文的形式日前在线发表于《天体物理快报》上。星系中心普遍存在超大质量黑洞,当它处于高速吸积增长阶段,就表现为活动星系核。多成分混合的铁发射线是活动星系核紫外和光学光谱最重要的特征之一。然而,由于铁线能级的复杂性,截至目前,人们对于铁线的产生机制和区域都不清楚,制约着我们对于...
利用脉冲星计时阵探测纳赫兹引力波是目前天文学领域的热点前沿,理解其中的计时噪声并且提高计时精度会极大提高探测纳赫兹引力波的能力。近日,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博士研究生冯毅及其导师李菂研究员和来自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的George Hobbs博士领导的团队,利用FAST发现了脉冲星计时阵中的毫秒脉冲星J1022+1001的jitter噪声(计时噪声的一种)模式,是利用FAST更好理解毫秒脉冲...
国际科学期刊《科学》(Science)和《天体物理学报》(Astrophysical Journal)的三篇文章联合发布了对历史上发现的第一个恒星级黑洞——天鹅座X1(Cygnus X-1)的最新精确测量结果。来自澳大利亚、美国和中国(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苟利军研究员牵头)的三个团队分别独立对黑洞的距离、质量、自旋及其演化做了最为精确的测量和限制,发现此系统包含了一个21倍太阳质量的黑洞,并且其自...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天文学系王挺贵教授团队首次探测到黑洞潮汐撕裂恒星事件中光学铁发射线的迟滞效应。 论文于2021年1月28日在线发表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天体物理快报》 (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Letters)上。
2021年2月15日,国际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自然·通讯)在线发表了慧眼(The Hard X-ray Modulation Telescope, HXMT)卫星的最新科研成果:通过分析慧眼卫星观测数据,发现了黑洞双星中逃离黑洞强引力场向外高速运动的等离子体流(简称,冕),并且首次在黑洞双星中观测到冕的速度演化。研究表明,冕趋向黑洞收缩的同时,也以相对论速度向外运动...
近日,上海天文台陈亮研究员和合作者张冰教授对此问题的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成功构建了磁主导喷流的通用解析模型,定量解析地刻画了喷流的所有性质(包括磁场、速度、密度、电流和电荷等的三维分布),也就描述了喷流的产生、加速和准直整个过程。该工作以“天体物理磁主导喷流和风的解析解:喷流的产生、加速和准直(Analytical Solution of Magnetically Dominated Astrop...
2021年1月27日,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研部天文系发起的,中国、美国、智利三国天文学家参加的“宇宙再电离时期的莱曼阿尔法星系”(英文缩写LAGER)研究项目在宇宙黑暗时期星系观测研究领域再获突破性进展。该项目使用安装于智利CTIO天文台4米口径望远镜的超大视场暗能量相机,通过专门定制的窄带滤波片,系统搜寻宇宙黑暗时期莱曼阿尔法发射线星系候选者,他们通过分析测光选星系样本,发现了一个红移~6.9的...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