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物理学 >>> 原子核物理学 >>> 核结构 核能谱学 低能核反应 中子物理学 裂变物理学 聚变物理学 轻粒子核物理学 重离子核物理学 中高能核物理学 原子核物理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61-75 共查到知识要闻 原子核物理学相关记录482条 . 查询时间(0.593 秒)
近日,中国科学院合肥研究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聚变堆材料及部件研究室博士后郑俞在蒙特卡罗大规模加速模拟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Nuclear Fusion上。
2022年7月9日,在第41届国际高能物理大会(ICHEP2022)上,大型强子对撞机(LHC)实验上的CMS合作组报告了一个可能由四个粲夸克组成的奇特粒子家族的发现。由于这些粒子内部由同一重味夸克组成,物理图像相对简单而利于理解,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窗口研究强相互作用。清华大学和南京师范大学的研究人员联合组成的“清华-南师”CMS组在这项研究中发挥了原创和主导作用。这是中国实验团队首次在LHC上...
在1960年代,物理学家Gell-Mann和Zweig独立提出了被称为夸克的亚原子粒子的存在。他们的模型成功地将拥有强相互作用的粒子 — 强子 — 描述为由两个或三个夸克组成。同时,理论家还预言了存在超过三个夸克的奇异强子,其性质与描述常规强子的夸克模型不同。
四中子态是一种非常奇特的全新物质形态,相当于Z=0的物质,受到物理学界非常大的关注。2019年11月11日,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核物理与核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许甫荣教授团队与合作者在《物理评论C》(Physical Review C)上在线发表了题为“多中子体系的第一性原理无芯伽莫夫壳模型计算”(Ab initio no-core Gamow shell-model calculations of m...
四中子态是一种非常奇特的全新物质形态,相当于Z=0的物质,受到物理学界非常大的关注。2019年11月11日,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核物理与核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许甫荣教授团队与合作者在《物理评论C》(Physical Review C)上在线发表了题为“多中子体系的第一性原理无芯伽莫夫壳模型计算”的文章,理论预言了四中子态的共振能量和共振宽度。2022年6月22日,由德国科学家团队主导,北京大学物理学院...
面向国家重大需求,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于近日联合中国钢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金化所、中南大学等机构,依托中国先进研究堆(CARR)中子科学平台,在国内率先完成了进口与国产高铁列车车轮三维深部中子残余应力比对实验,为高铁车轮结构可靠性及服役安全性评价提供了关键基础数据,助力我国高铁车轮自主创新的安全运行及未来更高速度等级车轮的研发。
2022年6月27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物质科研楼三楼报告厅隆重纪念赵忠尧先生诞辰120周年。在上午的纪念大会中,校党委书记舒歌群教授为物理学院“赵忠尧核与粒子物理科技攻关突击队”授旗,突击队队长周小蓉教授接旗。
2022年6月2日,山东省生态环境厅召开2021年度山东省重点企业碳排放核查启动会,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部白明研究员作为碳排放技术专家应邀参加会议,并就“山东省2021年度碳排放核查要求及工作要点”作专题报告,报告总结了山东省上年度碳核查工作情况,讲解了发电企业核查要点,对2021年度碳核查工作提出了要求。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高能核物理课题组与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LBNL)、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等单位合作,在RHIC-STAR 质心能量3 GeV和7.2 GeV的重离子打靶实验中实现了超氚核(H3L)与超氢-4核(H4L)寿命目前最精确的测量,并首次测量了3 GeV能量下这两种超核的产额。以题为《Measurements of H3L and H4L Lifetimes and Yields i...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学院高能核物理课题组与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LBNL)、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等单位合作,在RHIC-STAR质心能量3 GeV和7.2 GeV的重离子打靶实验中实现了超氚核(H3L)与超氢-4核(H4L)寿命目前最精确的测量,并首次测量了3 GeV能量下这两种超核的产额。以题为《Measurements of H3L and H4L Lifetimes and Yield...
2022年5月16日, J. Fluid Mech.刊登了中科院力学所杨子轩研究团队在槽道湍流壁面压力方面的研究进展,论文题目为《槽道湍流中壁面压力的时空能谱》(On the wavenumber-frequency spectrum of the wall pressure fluctuations in turbulent channel flow)。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技术物理系、核物理与核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赵鹏巍研究员、孟杰教授研究团队与合作者揭示了原子核三分裂、四分裂现象中可能的轻核产生机制。2022年4月29日,相关研究成果以“裂变原子核断裂阶段的He-4动力学合成”(Dynamical synthesis of He-4 in the scission phase of nuclear fission)为题,在线发表于《物理评论快报》(P...
原子核裂变是影响人类发展进程的重大科学发现之一。由于量子多体问题的复杂性,原子核裂变涉及的许多基本科学问题还有待回答,其中包括我国著名科学家钱三强、何泽慧夫妇等在1947年发现三分裂和四分裂现象中涉及轻核出射,但其产生机制至今尚缺乏微观自洽的理论解释。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技术物理系、核物理与核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杨晓菲课题组与合作者利用激光核谱方法精确测量了丰中子Sc同位素的电磁性质,其中49Sc同位素的电四极矩结果“为独立粒子模型的图像提供了教科书级别的实验实例”,有效检验了现有大尺度壳模型和ab-initio IMSRG计算并促进其进一步发展。此项研究成果于2022年04月发表于《物理快报B》杂志上。北京大学物理学院2017级博士研究生白世伟为第...
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大型强子对撞机上的底夸克实验(LHCb)近期在底重子Λb0,K-介子和π+介子组成的三体系统中发现了两个新的底重子Ξb0的激发态,相关成果于2022年4月21日发表于《物理评论快报》【Phys. Rev. Lett. 128 (2022) 162001】。清华大学工物系近代物理研究所博士研究生牟宏杰完成了本次新发现的主要工作,张黎明副教授和博士毕业生王梦臻(2021届)指导了此次发...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