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21-135 共查到“知识要闻 凝聚态物理学”相关记录1642条 . 查询时间(2.14 秒)
2024年3月13日,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院固体所功能材料物理与器件研究部在 V2O3金属 -绝缘体相变的调控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 Physical Review Materials上。V2O3作为典型的强电子关联氧化物,在化学掺杂、压力和温度等作用下发生从顺磁金属(PM)相到顺磁绝缘体(PI)相和反铁磁绝缘体(AFI)相之间的转变,同时伴随着电学、磁性和光学等物性的显著改变,这种独特...
2024年3月13日,中国科学院长春光机所佟存柱研究员团队在光子晶体面发射激光器(PCSEL)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提出三晶格结构并实现低阈值1550nm PCSEL,相关成果发表在Light:Science and Application vol.13,44,2024,国际半导体行业著名刊物《Semiconductor Today》以“Triple-lattice photonic ...
中国科学院福建物构所构筑出首类手性铝氧簇用于圆偏振发光(图)
金属 稀土 晶态化合物
2024/3/15
手性普遍存在于自然界,是生命体系的基本特征之一。从原子级水平上研究手性团簇的手性来源、多重手性,对手性化学和团簇化学具有重要意义。然而,手性金属有机簇合物仅约占手性晶态化合物的7.8%,集中在贵金属、稀土和过渡金属。2024年3月12日,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研究员方伟慧采用协同配位合成策略,构筑出首类手性铝氧簇(cAlOCs),并应用于圆偏振发光。
上海高研院有机多孔晶体催化研究取得新进展(图)
有机 晶体 催化
2024/4/14
2024年3月12日,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以下简称“上海高研院”)纳孔构型的分离与能源转化团队(SECOND)团队在共价有机框架非金属催化剂的氧还原方向的研究取得进展,研究成果以“Solvent Effects on Metal-free Covalent Organic Frameworks in Oxygen Reduction Reaction”为题发表在Angew Chem Int ...
2024年3月10日,国家纳米科学中心任金东课题组在氮杂环亚胺分子与过渡金属表面吸附构型转变和界面电子转移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成果以The electron-rich and nucleophilic N-heterocyclic imines on metal surfaces: binding modes and interfacial charge transfer为题,在线发表于Jou...
与插层型锂离子电池(LIB)相比,转换型锂硫(Li-S)电池因为其高理论能量密度(2600 Wh kg-1)而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但是,多硫化物穿梭效应、缓慢的反应动力学和锂金属枝晶生长等问题阻碍了锂硫电池的进一步应用。硫正极的多步转化反应涉及电极/电解质之间一系列Li+的交换,这些反应也亟需克服脱溶剂和电荷载体扩散的能量势垒,这导致了缓慢的转化动力学以及多硫化物中间体的积累。
上海高研院大科学装置用户发现一种植物新型免疫激活机制(图)
植物 免疫 蛋白晶体
2024/3/16
2024年2月16日,国家蛋白质科学研究(上海)设施支持清华大学/西湖大学用户柴继杰教授团队与其合作单位南京农业大学王源超教授团队发现了一种植物新型免疫激活机制,揭示了植物多聚半乳糖醛酸酶抑制蛋白(Polygalacturonase-inhibiting protein, PGIP)特异性识别病原菌果胶多聚半乳糖醛酸水解酶(Polygalacturonase, PG)并劫持其酶活性来触发植物先天免...
二维共轭聚合物(2DCPs)是一类新型的半导体材料体系,其独特的拓展二维共轭结构,预示其优异的光电特性,在有机电子学领域具有重要应用前景。然而,目前报道的大多数2DCPs材料的光电性能仍然相对较差,同时具有强荧光特性的二维共轭聚合物半导体方面的研究报道很少。造成该类材料荧光猝灭的原因是2DCPs体系中紧密的层间π-π堆叠使其能量耗散严重,导致其往往不发光或者荧光特性差。
南京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章文华团队在脂质信号研究领域取得重要突破(图)
章文华 分子机制 细胞 膜结构
2024/10/16
国际权威学术期刊The Plant Cell于3月6日在线发表了生命科学学院章文华教授研究团队完成的题为“Nonspecific phospholipases C3 and C4 interact with PIN-FORMED2 to regulate growth and tropic responses in Arabidopsi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揭示了脂质分子通过调控生长素信号来调节植...
太赫兹波在通讯、成像等方面具有非常广泛地应用。强场超快激光与物质非线性相互作用是产生太赫兹波的重要方式之一。等离子体、气体、晶体等太赫兹产生介质相关的实验与理论研究较为充分。然而液体水是很强的太赫兹波吸收介质,长期以来一直未有其产生太赫兹波的研究报道。直到2017年,实验发现液体薄膜厚度或液体束直径降到微米量级时,太赫兹波的辐射会远大于吸收,从而开启了液体太赫兹波研究的新方向。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通过界面缓冲层控制实现单层MoS2单晶晶圆(图)
界面 半导体器件 晶体
2024/3/16
随着芯片制程的发展和晶体管尺寸的持续微缩,传统硅基半导体器件达到了物理极限,面临着性能与功耗的瓶颈。以MoS2为代表的二维半导体材料,因其极限的物理厚度、表面原子级平整且无悬挂键、高本征迁移率、强的栅控能力,是解决当前晶体管微缩瓶颈,及构筑速度更快、功耗更低、亚10 nm 高性能半导体芯片的一类战略新材料。国际半导体联盟在2015年的技术路线图(International Technology R...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衬底取向增强的CaRuO3/SrTiO3界面铁磁性(图)
界面铁磁性 耦合
2024/3/16
关联氧化物异质界面多自由度之间的强烈耦合相互作用,往往会导致完全不同于体相的奇异物态和新颖物理效应,是设计开发氧化物复合功能材料和新结构器件的有效途径。4d钌酸盐 (ARuO3) 作为复杂氧化物体系中一个重要的家族,表现出巡游铁磁性、磁性Weyl费米子、非常规超导、非费米液体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物理性质。SrRuO3 作为唯一天然具有铁磁性和强自旋轨道耦合(SOC)的钙钛矿氧化物,成为该体系研究的明...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压力可控储热技术取得新进展(图)
相变 储热材料 晶体
2024/3/18
热无处不在,全球约72%的初级能源转化后主要以热耗散的形式释放。传统相变储热材料完全依赖于环境温度,存在本征热耗散的弊端,导致其放热过程被动、不可控,应用场景受限。因此,热能在非温度外场条件下的有效调控一直是能源领域的一项重要挑战。开发可控储、放热新技术,对于提高能源利用率以及解决碳排放问题意义重大。
曼妙的旋律固然使人心安神宁,但刺耳的噪声偶而亦令人感悟到自然之深邃。譬如,从回响在浩渺宇宙的电磁波的噪声中,人们可以捕到大爆炸的余烬——微波背景辐射;从流过量子霍尔导体的电流的噪声中,人们可以瞥见费米子携带着分数电荷分身散影;而非平衡统计物理的支柱之一——涨落耗散定理——则建立了复杂微观运动引发的噪声和宏观输运现象普遍而简洁的联系。
中国科学院青岛能源所开发出用于CO2高效还原的Cu基双钙钛矿电催化剂(图)
钙钛矿 电催化剂 晶体
2024/3/18
利用可再生能源将CO2电催化转化为高值产物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途径。在CO2还原的众多产物中,CH4由于能量密度高、绿色清洁、存储运输基础设施完善等特点受到广泛研究关注。Cu基催化剂在电催化CO2还原制CH4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受限于复杂的反应过程及活性结构坍塌,仍面临着CH4选择性不理想、稳定性差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