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物理学 >>> 光学 >>> 发光学 >>>
搜索结果: 46-60 共查到知识要闻 发光学相关记录107条 . 查询时间(3.844 秒)
近年来,圆偏振发光材料受到极大关注,成为手性发光材料领域新的研究热点。圆偏振发光(CPL)是指手性发光体系发射出具有差异的左旋和右旋圆偏振光的现象。相较于研究基态手性结构信息的圆二色性(CD)不同,CPL反映的是手性发光体系的激发态结构信息,它在3D 显示、信息存储与处理、CPL 激光、生物探针、光催化不对称合成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如何高效获得手性发光体系并实现发光性能的有效提升与调控是圆偏...
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功能纳米结构与组装重点实验室陈学元团队在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中科院创新国际团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海峡联合基金以及副研究员郑伟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基金、中科院青促会和海西研究院春苗计划等支持下,发展了一种独特的高温共沉淀法,首次合成了单分散、形貌/粒径可控兼具高效NIR-II发光的稀土掺杂CaS纳米晶(图1)。该团队通过稳态/瞬态荧光光谱和荧光量子产率等测试手...
2019年5月21日(北京时间),复旦大学化学系李富友教授研究团队与澳大利亚悉尼科技大学金大勇教授课题组合作在《自然•光子学》(Nature Photonics)杂志上发表了题为“时间域近红外发光探针用于高灵敏成像”(High-sensitivity imaging of time-domain near-infrared light transducer)的研究论文,发现了纳米尺度下...
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郑佑轩课题组一直从事高性能磷光配合物和热延迟荧光(TADF)材料的开发,并研究其OLED器件性能。近期开发了一种手性铂配合物及其磷光CP-OLEDs,最大亮度提高到 11590 cd/m2,最大外量子效率达到18.81%,半透明阴极的器件g因子相对常规结构的器件提高了3倍(Chem. Eur. J. 2019, 25, 5672,博士生晏志平为第一作者)。并利用手性八氢联萘酚作...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单分子科学团队长期致力于发展将STM高空间分辨表征与光学技术高灵敏探测相结合的技术,特别是通过巧妙调控隧道结纳腔等离激元的宽频、局域与增强特性,拓展了测量极限,为在单分子水平上观测和调控分子的光电行为提供了有力手段。他们利用高度局域化的隧穿电子作为激发源,研究了氯化钠脱耦合层表面上的单个酞菁分子的电致荧光,不仅发现了反常的电致上转换发光现象,还清晰地展示了分子发光强度的三个不同偏压...
长余辉发光,是指光激发停止后,仍持续发光的现象。由于其长时间的发光特性,该材料广泛应用在显示、装饰等光电子器件领域。与无机长余辉材料(金属氧化合物和金属配合物等)相比,有机长余辉材料具有柔性、丰富的激发态性质以及低成本、易修饰等特点,近几年来受到了科研工作者的广泛关注。然而在室温条件下,由于弱的自旋轨道耦合,或者由于氧气、分子振动导致三线态激子的严重非辐射失活,导致有机磷光材料的发光效率通常很低。...
2018年第十五届王大珩光学奖评审会于4月13日在北京召开,会议由中国光学学会副理事长刘泽金院士主持。会议对中青年科技人员光学奖申请者申报材料进行审议和讨论,经过无记名投票评选出2018年第十五届王大珩光学奖中青年科技人员光学奖获得者2名,我所佟存柱研究员荣获该奖项。会议对包括中国科学院大学在内的35所高校初评产生的37名高校学生光学奖候选人进行终评,评选出高校学生光学奖获得者30名,我所研究生刘...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分子探针与荧光成像研究组徐兆超团队长期致力于荧光分子科学与工程研究,针对生物单分子检测和超高时空动态分辨的前沿需求,开展“标记-探针-成像”一体化研究。该团队以荧光分子发光构效关系为核心,以“实验/理论”相结合的模式深刻理解和探索分子发光机理,工程化创制高性能新型荧光分子,并于近期取得一系列新进展。
长余辉发光是指发光材料撤去激发光源后,仍能持续发光数秒至数小时的一种发光现象。长余辉发光材料又称“夜明珠”。近日,中国科学院院士黄维和南京工业大学先进材料研究院教授安众福团队在有机长余辉发光领域再次取得重大突破。他们首次实现了单一有机晶体材料下的多彩长余辉发光,展现了该类材料在多彩显示、防伪以及可视化紫外光精准探测等领域的应用潜力。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4月8日《自然•光子学》。
近年来,现代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邓正涛教授课题组在锡基钙钛矿材料的合成上获得了进展,如:2016年报道了尺寸形貌可控合成Cs2SnI6纳米晶(Chem. Mater. 2016, 28, 8132-8140)。2017年进一步可控制备了CsSnBr3 纳米笼(Chem. Mater. 2017, 29, 6493-6501)。但是,锡卤钙钛矿材料的发光缺陷较多,因为其荧光发光效率远不及同主族的铅卤钙...
近日,化学与化工学院赵翠华教授与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彭谦研究员课题组合作,在有机硼小分子发光材料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论文发表在国际化学权威期刊Angew. Chem. Int. Ed.上(2,2'-Diamino-6,6'-diboryl-1,1'-binaphthyl: a Versatile Building Block for Temperature-dependent Dual Fluor...
近日,物理科学学院张君诚研究组在《Progress in Materials Science》(《材料科学进展》,最新影响因子23.75)发表了迄今为止最为全面介绍陷阱型应力发光的长篇综述文章“Trap-controlled mechanoluminescent materials”(DOI:doi.org/10.1016/j.pmatsci.2019.02.001)。张君诚为论文第一作者和第一通...
聚集诱导电致化学发光(Aggregation-Induced Electrochemiluminescence, AIECL)是近年来发展的一种将具有聚集诱导发光(AIE)性质的材料应用于电致化学发光的方法,特别是在固相及水相检测中。电致化学发光(ECL)相对于光致发光(PL)具有检测限低,灵敏度高、适用性广等特点,应用前景广阔。目前,大多数已发表的具有AIECL性质的材料大多属于阳极ECL,包括...
近日,物理工程学院单崇新教授、董林教授研究团队在自供能柔性电子学领域取得新进展,成功开发出一种可由摩擦电纳米发电机驱动的全透明、可拉伸交流电致发光器件。该成果在电子皮肤、人机接口、自供能传感等应用领域中具有重要意义,已在线发表于国际权威期刊《纳米能源》,共同第一作者为我校在读研究生王现川和孙俊璐,共同通讯作者为董林教授、王吉政研究员和单崇新教授。
近日美国化学学会国际顶级期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JACS)刊发了华中大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舒学文教授与化学与化工学院朱锦涛教授、南京邮电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赵强教授合作论文“细胞穿膜肽转运非共价连接的热致延迟荧光纳米粒子用于时间分辨的发光成像”(“Cell-Penetrating Peptides Transport Noncov...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