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 >>> 考古学 >>> 考古技术 >>> 考古发掘 考古修复 考古年代测定 考古技术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51-165 共查到知识要闻 考古技术相关记录1299条 . 查询时间(1.821 秒)
2022年3月22日下午,厦门大学人文大讲坛第109讲、文化遗产保护学术论坛第5讲成功举办。北京科技大学郭宏教授担任本期主讲嘉宾,进行了题为“西藏哲蚌寺壁画保护”的线上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朱展云副教授主持,来自复旦大学、同济大学、武汉大学、新疆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厦门大学、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甘肃省博物馆等高校和文博单位的师生百余人参加。讲座开始前,朱老师首先对郭宏教授的到来...
“众所周知,考古现场出土或出水的文物,由于文物所暴露环境骤然改变(温湿度、光照、紫外线、氧含量、污染物等),部分文物会在短时间内发生急剧变化而损坏,一些脆弱文物和复杂遗迹,如未得到及时处理和安全提取,往往就会灰飞烟灭、不复存在。”长期从事文物科技保护的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馆员潘路告诉记者。
2022年3月7日至10日,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副院长乔云飞率工作组赴临沂调研。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2022年3月16日对外发布,借助中国、美国、日本、德国等多国科学技术,距今1000多年、残损严重的隋代栖岩道场舍利塔碑,得以恢复原貌,为文物保护修复开启新思路。该碑碑座基本完整,露天保存,表面溶蚀、裂隙病害较多,局部存在少量刻画、铁锈等病害。碑身残损严重,室内保存,主要有残缺、断裂及积尘等病害,尤以断裂病害最为严重,残块达百余块。
2022年3月10日上午,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北京大学校长郝平和北京大学、国家文物局考古司、科技教育司主要负责同志在北京大学考古楼,为国家文物局、北京大学“中华文明国家文物基因库”及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考古年代学联合实验室”揭牌并座谈交流考古学科建设工作。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和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主要负责同志在揭牌仪式上致辞。
2022年3月3日上午,李六三带队到中国社会科学院科技考古研究中心和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开展实地调研。调研组一行先后参观了化学分析实验室、碳十四化学年代实验室、考古与文物保护实验研究工作部、文物修复保护研究工作部、古代DNA实验室、人骨研究整理室、植物考古整理室、动物考古整理室等实验室。调研组详细听取了负责人对实验室设备型号功能、科研成果应用的详细介绍,与工作人员就检测方法、修复工艺、文物保护措施...
现代人类的起源与演化是近30多年的学术热点。通过颜料使用、艺术创作与复合工具等“现代行为要素”追溯早期现代人群的形成、扩散、交流与“行为现代性”的发端与演变是开展相关研究的重要手段。长期以来,中国、东亚缺乏这类考古遗存,被作为现代人群在东亚形成的时间晚于旧大陆西部的推论基础。在英国《自然》(Nature)杂志发表的一项有关泥河湾盆地下马碑遗址出土的颜料使用和复合工具的研究成果,有望彻底改变传统的认...
大足石刻研究院、复旦大学、日本奈良文化财研究所2022年3月1日通过视频联线方式,分别在重庆大足和日本奈良签订“中日合作大足石刻保护协议”,旨在全面提升大足石刻保护基础与理论研究水平,推进石窟寺科技保护及预防性保护工作,促进中日文化交流。大足石刻是重庆市唯一的世界文化遗产,代表了公元9至13世纪世界石窟艺术的最高水平,也是人类石窟艺术史上最后的丰碑。
1200多年前,46岁的李白准备踏上漫游的旅途,前往青年时代就向往的越地。启程前,李白做了一个梦。梦中,他乘船入绍兴鉴湖,而后由曹娥江至剡溪、入新昌,一路千回万转登上天姥山顶,瑰丽变幻的奇景和慷慨深沉的感悟,成就了千古绝唱《梦游天姥吟留别》,也让长约45公里的“天姥山古道”成为浙东“唐诗之路”中的一段精华。走沉寂古道,看沧桑变幻,探遗风神韵。古道是古代交通遗迹,具有生态和文化的双重属性,一经毁坏,...
近日,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南京师范大学、武汉大学等多家单位合作,在国际顶级考古学期刊《考古科学杂志》发表了最新研究成果《中国西南地区金沙江虎跳峡更新世末期至全新世早期岩画的高精度铀系测年》。该成果通过铀系测年测定东亚大陆最古老的彩绘岩画——金沙江岩画最早绘制于一万三千多年前,首次确认我国保存有旧石器时代彩绘岩画。
2022年2月18日下午,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中心调研组(以下简称“调研组”)赴首都师范大学三维信息获取与应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首师大重点实验室”)开展国家文化遗产科创中心世界文化遗产工作需求调研。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中心赵云主任、燕海鸣副主任、监测部王喆、黄玉琴、张依萌、张玉敏,首都师范大学副校长李小娟教授,首都师范大学原校长、重点实验室主任宫辉力教授,重点实验室钟若飞教授、...
记者2022年2月24日从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获悉,该所与南京师范大学、武汉大学等多家单位合作,首次采用高精度铀系测年技术确定位于金沙江中段的虎跳峡万人洞岩画为旧石器时代彩绘岩画。据介绍,金沙江岩画最早发现于1988年,在几代文物工作者和考古学者的共同努力下,现已有七十余处岩画点被发现,是世界上同类遗存中数量最丰富的地区之一。金沙江岩画多用描绘的技法、写实主义的风格,表现野牛、鹿、岩羊、野猪、熊、...
记者2022年2月23日从山西省文物局获悉,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和山西博物院分别起草的三项地方文物保护标准正式实施,其中两项填补了国内该领域的空白。这三项地方文物保护标准分别是山西省考古研究院起草的《青铜器保护修复技术档案记录规范》《出土青铜器科技信息提取规范标本采集》和山西博物院起草的《书画文物保护修复项目验收规范》,三项标准的实施对山西文物保护相关工作做出了具体规范。
2022年2月17日至19日,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李群赴河南省调研文物工作。河南省委副书记、省长王凯会见调研组一行,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战营,副省长何金平一同调研。李群强调,河南省作为文物资源大省,在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加强考古研究、大遗址保护利用、博物馆体系建设、革命文物保护展示等方面成效显着。
记者从江苏省连云港市博物馆获悉,该市海州区发现一处唐代建筑基址,其平面呈长方形,占地面积1475.72平方米。考古发掘出的遗迹显示,该建筑基址为一处坐北朝南的两进院落,自南向北共保留有21个遗迹单位,包括踏步、门道、庭院、水井、甬路、回廊、月台、散水、柱洞、厕所、门房1间、东西厢房5间、北正房5间。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