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地质学 >>> 数学地质学 地质力学 动力地质学 矿物学 矿床学与矿相学 岩石学 岩土力学 沉积学 古地理学 古生物学 地层学与地史学 前寒武纪地质学 第四纪地质学 构造地质学 大地构造学 勘查地质学 水文地质学 遥感地质学 区域地质学 火山学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 煤田地质学 实验地质学 地球化学 地质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6-30 共查到地质学 岩石圈相关记录176条 . 查询时间(0.074 秒)
金星是离地球最近的行星,大小和密度与地球十分相似,因而常被认为是地球的姊妹星,对金星的研究对于我们了解地球的早期历史以及类地行星的演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人们对金星的观测还很匮乏,它的全球物理模型参数都是通过类比地球得到的。金星没有地球那样显著的板块漂移特征(Phillips et al., 1981),研究人员认为它可能存在停滞盖层(stagnant-lid)或周期性盖层(episodic-l...
作为消失的大洋岩石圈的残余,蛇绿岩潜在地记录洋盆从出生到死亡的生命周期——威尔逊旋回。形成于不同构造环境的蛇绿岩,比如,洋陆转换带(OCT)、洋中脊(MOR)及俯冲带(SSZ),可以联合起来反映威尔逊旋回从开始到结束的(开启、扩张、闭合)完整演化历程。而且,以上不同类型的蛇绿岩在它们的岩石组合与地球化学组成上也表现出系统的变化,这与不同地球动力学背景所控制的地幔熔体抽取、岩石圈物质再循环以及地幔熔...
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边缘海与大洋地质重点实验室深海地球动力学学科组助理研究员张江阳、研究员张帆、特聘研究员林间,联合香港中文大学教授杨宏峰,在马里亚纳海沟俯冲岩石圈的三维挠曲形变研究上取得重要进展。相关研究近日在线发表于《构造物理学》。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邓阳凡特任研究员,与美国明尼苏达大学Joseph S. Byrnes博士, Maximiliano Bezada教授合作,基于2010-2019年华南地区的固定台站数据(图1)和波形匹配的方法,首次获得了华南地区远震体波的衰减结构。为了保证结果的可靠性,此项工作中利用人工挑选了82个深震的9160条地震记录,并分别使用线性反演和贝叶斯蒙特卡洛反演获得了衰减结构(图2),...
大陆岩石圈作为大陆板块的主体在克拉通化之后何如演化、再造与保存,是板块构造登陆和发展板块构造理论的前缘方向。开展基于大陆地壳变形与对应地幔过程研究,阐明陆缘或深部动力作用下大陆岩石圈的改造,成为揭示大陆演化与再造的关键突破口。华北克拉通及邻区早白垩世岩石圈伸展与再造为认识和理解大陆构造过程提供了天然实验室。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岩石圈构造”求真研究群体刘俊来教授及其团队选择胶东-辽东早白垩世构造-...
造山带深部形成的榴辉岩等高密度物质拆沉作用后的均衡效应是高原隆升的重要机制,例如南美的安第斯高原和西亚的安纳托利亚高原的隆升均认为主要是由岩石圈的拆沉导致。青藏高原是新生代印度-亚洲大陆碰撞作用的产物,近年来研究已发现青藏高原的地壳变形和抬升主要发生在远离碰撞带的高原中部地区(羌塘地区),并形成一个古近纪初始高原(protoplateau)。然而,目前学术界对这个初始高原的形成机制究竟是岩石圈拆沉...
作为物质向外逃逸的主要出口,夹持于四川盆地和东喜马拉雅构造结之间的青藏高原东南缘地区既是检验和理解陆内岩石圈变形机制的理想“窗口”,也是探索高原侧向生长过程、研究高原与邻区相互作用的关键地区(图1)。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博士刘卉在导师张宏福指导下,通过对我国河北省赤城红旗营子群地幔橄榄岩(纯橄岩、方辉橄榄岩)、地幔堆晶岩(橄榄辉石岩)、退变榴辉岩、长英质片麻岩等岩石岩石学、锆石年代学和Hf-O同位素地球化学精细研究,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发现河北省赤城地区存在晚太古—早元古(25亿年前—19 亿年前)典型蛇绿岩剖面。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发表于《国际矿物学、岩石学与地球化学杂志》和《前寒武纪研究...
经典的蛇绿岩成因模型认为,蛇绿岩代表了形成于不同扩张速率洋脊的古大洋岩石圈残片,其地幔单元岩石主要为来源于浅部(15~20 km)大洋岩石圈地幔的斜长石/尖晶石相橄榄岩。然而,近十几年来,学者们从全球多个地区(中国西藏、俄罗斯极地乌拉尔等)的蛇绿岩地幔橄榄岩/铬铁矿中陆续发现了金刚石等不寻常矿物组合,极大地挑战了传统的蛇绿岩成因模型以及现今大洋岩石圈的认知。因此,厘定这些含金刚石型蛇绿岩地幔橄榄岩...
2019年12月29日,来自中国地震局预测所和地球物理所、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所、中科院武汉精测院和广州南海所、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美国圣路易斯大学的学者及浙江大学地球物理研究所的部分师生,汇聚在浙江大学海宁国际校区,以“演化的大陆岩石圈底界”为主题展开了一次学术研讨。本次会议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大陆动力学专委会和浙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主办,由浙江大...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地球与行星物理重点实验室副研究员王建等人利用其发展的P波各向异性层析成像方法,获得了东北日本俯冲带地区上地幔的高分辨率的三维方位及径向各向异性结构(图1),结合热动力学数值模拟、全球应力场分布、岩石学和高温高压实验等研究提出了一种新的模型(图2),用来解释全球俯冲带弧前地幔楔中所观测到的总体占优的与海沟平行的方位各向异性结构:其各向异性主要是由俯冲带区域上覆大陆板块的...
中国东北新生代板内火山广泛发育,其中诺敏河火山由于上地幔结构研究的匮乏,火山成因尚不明确.利用布设在诺敏河火山周围的40个流动台站所记录到的远震剪切波数据,测量得到82对各向异性参数和219个无效分裂结果.结果表明,研究区快慢波延迟时间变化范围为0.4~1.4 s,平均0.78±0.21 s;各向异性快波方向范围为N77°W-N18°E,绝大多数快波方向集中在N6.9°W±9.87°,平行于中生代...
特提斯造山带横贯欧亚大陆,沿造山带走向发育着不同阶段、不同类型的典型地质过程,其完整性和典型性使它成为认识大洋消减-大陆碰撞全过程以及发展和完善板块构造理论的最佳天然实验室。作为特提斯造山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帕米尔-兴都库什造山带位于伊朗高原与青藏高原的过渡部位,经历了更为强烈的挤压缩短作用,其周缘发育大规模逆冲-走滑构造、内部出露大面积变质岩穹窿,地震活动强烈,尤其是深部发育独特的陆内中源地震带(...
本文收集到北美夏洛特皇后群岛VIB和DIB台站2005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2700余条近震三分量横波观测记录.经严格筛选提取到55条35°横波窗内的快慢波到时差值.通过建立到时差与多界面横波分裂路径关系,实现了对横波不同深度分裂界面的可靠识别和深度确定.依据对横波到时差及归一化到时差的分析结果,确认地处俯冲带的夏洛特皇后群岛的地震各向异性分别存在于该地区的上层陆壳、中层洋壳俯冲带及俯...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岩石学学科组副研究员马林、研究员王强及其合作者,对早白垩世(145-125Ma)特提斯喜马拉雅大火成岩省(又称“措美大火成岩省”)中新发现的A型花岗岩,进行系统的岩相学、矿物学、锆石SIMS定年和地球化学研究,揭示铝质A型花岗岩的成因和特提斯喜马拉雅早白垩世岩石圈减薄事件。措美花岗岩表现为A型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源自一个上地壳混合源区,包含变泥质岩熔体和少量同期OIB...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