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 文学 >>> 文学理论 文艺美学 文学批评 比较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史 中国近代文学史 中国现代文学史 南阳作家群研究 中国各体文学 中国民间文学 中国儿童文学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 世界文学史 东方文学 俄国文学 英国文学 法国文学 德国文学 意大利文学 美国文学 北欧文学 东欧文学 拉美文学 非洲文学 大洋洲文学 文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6-30 共查到文学 少数民族相关记录351条 . 查询时间(0.077 秒)
张宗福,男,藏族,生于1965年4月,毕业于四川师范大学,大学本科学历,阿坝师范学院少数民族文化艺术研究所所长,三级教授,主要从事古代文学、民族文化与文学研究,任四川省杜甫学会副会长、阿坝州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阿坝州第二批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四川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少数民族文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四川省扬雄研究会理事、四川省李冰研究会理事、四川省杜甫研究中心学术委员。
我国少数民族文学的创作态势与党和国家对各族作家的培养和文学制度建构息息相关。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文艺事业的大繁荣大发展,重视各族文艺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工作。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文艺工作座谈会(2014年),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2016年),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2021年)等一系列重要会议先后举行,对新时代文艺工作和各族文艺工作者提出新要求、新希望,推动包括少数民族文学在内的中国...
“十七年”时期少数民族文学批评包含着明显的社会主义国家认同。借助“古今联结”的话语策略,批评在一定程度上建构了少数民族文学的主体性,但主要以当时通行的阶级性和人民性原则诠释了少数民族文学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批评依据阶级划分标准把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分为正反面人物两种主要类型,这看似与主流文学观念无异,但借助阶级身份对民族身份的合并重组,试图促成少数民族由族群认同向国家认同的转变。
“十七年”时期,戏剧是建构社会主义新文化的重要艺术形式。文章以该时期贵州少数民族戏剧活动为中心,着力从贵州少数民族戏曲剧目普查、贵州苗戏新剧种的实验、贵州国营剧团的少数民族题材剧创作热三个层面阐述如何利用民间文化传统参与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建构。
1949—1976年共有二百多部少数民族文学作品在中国大陆英译,其译介特点在于:官方组织译介;以外文出版社和英文版《中国文学》为主要生产平台;作品选译在多维兼顾中突出重点,多维兼顾是指作家文学与民间文学、多文体、多民族、多题材作品的兼顾,突出重点是指重点译介表现爱国主义主题、艺术上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地域特征的作品。
鲁班传说在西南少数民族中流传广泛,具有深远的文化影响。西南少数民族在接受鲁班传说的同时,对传说进行再编创。鲁班传说重构并巩固了他们的历史记忆和文化记忆,进而增强中华文化认同,反映了传说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作用。
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共同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中国文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前提下的当代文学理论建设应筑基于多民族文学之上,形成对多民族文学的阐释能力。为消除中国当代文论对少数民族文学的隔膜状态,应进一步重视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理清它与中国当代文论的基本关系。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理论批评由口头与书面、汉语与民语构成。起始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少数民族书面文论,历经唐宋元明清至当代,异彩纷呈,独具风貌。它与汉族文论一道构成中国文论的整体,共同谋求与促进中国特色的文学理论批评新体系的构建。
少数民族戏剧” 这一术语在被提出之时,便暗含了概念上的争议与应用上的混淆。对少数民族戏剧释名的过程,也是梳理其发生与发展的学术史进程。少数民族戏剧在戏剧与戏曲的概念论争中得以定名;在题材、剧种等不同分类方式中,得以全面建构概念,凸显时代认知理念;在地方戏与民间小戏抑或以地方知识命名的本土文类中,得以呈现跨学科背后的多维视野与研究站位。从定名到释名,从概念分类到多学科观照,从学理性到实用性,对少数...
2022年5月30日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院采用线上方式召开2022版本科专业培养方案修订的评审会议,学院教授委员会委员钟进文、艾尔肯·阿热孜、杨春、姜镕泽、扎巴、叶尔达、陈国光、阮宝娣、努尔巴汗·卡力列汗参加会议并进行审议,金青龙副院长做了汇报。会议由钟进文主持。
2022年5月27日上午,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院通过腾讯会议方式召开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类2022版培养方案修订论证会议。出席论证会专家有: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杨利慧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副所长王峰研究员;学校教务处副处长马映君和代明利、法咪娜、王琪老师;学院院长钟进文、副院长艾尔肯•阿热孜、金青龙、努尔巴汗·卡力列汗,各基层教学组织负责人,本科...
少数民族文学乃至文化可由民族语言直接外译,也可经由一种或几种民族语言转译为外语。外译有四条路径,一条为捷径,三条为曲径,它们共同构成了少数民族外译的路径图。其捷径是外译时的首选,曲径则需视情况而定;曲径波折越多,文化磨蚀越大,外译成本就越需要考量。
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来,少数民族文学与国家主流意识形态以及国家文化召唤机制更加密不可分。这其中,“三农”问题的相关话题作为时代主旋律为少数民族文学的乡村叙述提供了丰富多元的表述空间,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到“脱贫攻坚”再到“乡村振兴”,少数民族文学传颂、延承、深化主旋律的同时,也尝试进一步融通文学与现实、政治与审美之间的关系。
学界通常认为,中国“少数民族文学”概念源自茅盾1949年9月为《人民文学》撰写的《发刊词》。其实,茅盾提出的“少数民族文学”概念是遵循1949年7月第一次文代会通过的《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章程》“开展国内各少数民族的文学艺术运动”的规定,而这一规定又是借鉴了1934年8月苏联作家第一次代表大会通过的《苏联作家协会章程》要求“促进各兄弟民族的文学之发展”的经验。
祖农·哈迪尔(1911~1989),维吾尔族。新疆伊宁人。1940年毕业于迪化农业专科学校。历任伊犁维文会文工团演员、文艺股长,三区报刊编辑,伊犁文工团专业创作员,中学教师,新疆文联专业作家、副主席。中国作协第二届理事,中国作协新疆分会理事。1936年开始发表作品。1980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诗集《其漫古丽》,散文集《往事的回忆》、《寓言与童话》,短篇小说集《锻炼》、《红花》,剧本《无智带来的...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