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生物学 >>> 生物数学 生物物理学 生物化学 细胞生物学 生理学 发育生物学 遗传学 放射生物学 分子生物学 生物进化论 生态学 神经生物学 植物学 昆虫学 动物学 微生物学 水生生物学 病毒学 人类学 生物工程 生物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36-150 共查到生物学 棉花相关记录206条 . 查询时间(0.367 秒)
近日,由中国农科院农产品加工所研究员戴小枫领衔,联合中国农科院植保所、南京农业大学等单位共同组成课题组,创制出我国第一个高抗黄萎病的棉花新种质中植372,并陆续以中植372为骨干亲本,培育出新种质、新材料、新品系128个,选育出国审品种7个、省审品种6个,培育出我国第一个抗黄萎病、对枯萎病免疫和高抗棉铃虫的三抗棉花新品种——中植棉2号。
一度令国际同行束手无策的棉花“癌症”黄萎病,终被我国科学家攻克。由中国农科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植物保护研究所和南京农业大学等共同完成的“棉花抗黄萎病中植棉系列新品种选育及应用”课题,历经26年刻苦攻关,在棉花抗性机理研究、田间动态鉴定和抗性基因追踪、高抗品种培育等关键环节,均获重要突破,培育出的以抗黄萎病为主要特征的中植棉系列新品种已推广应用5580万亩,直接经济效益逾百亿元。由中科院院士朱玉贤、...
湖南省棉花科学研究所是省属非营利性社会公益类科研事业单位,于1976年在原省棉花试验站的基础上升格组建。以棉花育种为核心,利用基因工程等高新技术手段,开展棉花优异种质资源创造和育种理论、技术和方法的创新研究及产业化推广。现有3块国家级牌子,即科技部的“国家杂交棉研究推广中心”(全国唯一)、农业部的“国家棉花改良中心常德分中心”(国家首批3个之一)、农业部的国家现代农业创新体系“洞庭湖棉花试验站”。...
以鲁棉28为材料,在大田条件下设置吲哚乙酸(IAA)5 mg·L-1、10 mg·L-1,6-苄基腺嘌呤(6-BA)50 mg·L-1、100 mg·L-1,赤霉素(GA)20 mg·L-1、50 mg·L-1 6个不同浓度水溶液处理,以清水为对照,在苗期至蕾期叶面喷施3次,研究外源激素对棉花前期生长与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外源激素处理后,棉花主茎纵向生长速度缓于对照,茎粗大于对照。50 mg·L...
2013年4月24日,“中塔棉花有害生物综合治理及示范”项目启动。该项目是2013年入选的新疆自治区国际科技合作计划。 该项目由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吕昭智研究员担任负责人。新疆生地所将与塔吉克斯坦共和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联合开展合作研究,针对中塔两国棉花有害生物的发生规律、防治策略差异开展研究,监测和评估塔方有害生物的种群数量及其对棉花的危害程度,把新疆较完善的棉花有害生物综合防治技术体...
杜雄明,男,1963年出生,四川省西充县人,博士,中共党员。现任中国农科院棉花研究所品种资源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农学会遗传资源分会第四、五界理事会理事。他长期从事棉花性状遗传和分子生物学特性鉴定,基因资源和生物多样性,以及棉花种质创新和优异基因资源发掘等研究。主持“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项目、“十五”科技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973项目子课题等;主持培育了中棉所48、5...
王坤波,男,1956年出生,湖北麻城人。博士、研究员(二级)、博士生导师,九三学社。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河南省优秀专家,中国农科院跨世纪学科带头人。1982年元月毕业于华中农学院,同年到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工作。任副所长、棉花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农业部棉花检测中心主任,中国农科院学术委员会委员、职称评审委员会专业组成员;河南省十二届人大代表;中国棉花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中国农学会...
李付广,男,1966年出生,河南省延津县人。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共党员,中原学者,全国农业科研杰出人才。1989年毕业于北京农业大学植物生理与生物化学专业,同年分配到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工作,任所长、党委书记。国家棉花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遗传改良研究室主任;棉花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兼任中国农学会理事、中国棉花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农业生物技术学会理事、第四届中国青年科技工作者协...
棉花生产在我国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缺钾不仅降低棉花的产量,对品质也有一定的影响。目前,我国钾肥消费逐年增加,进口依赖度高达70%,因此,筛选和利用棉花钾营养高效基因型品种以挖掘土壤钾素潜力,以生物资源替代不可更新的矿产资源,对提高土壤养分利用效率,确保农业高效、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新疆的气候生态条件下, 选用北疆2个棉花(Gossypium hirsutum)主栽品种‘新陆早13号’和‘新陆早33号’为供试材料, 设置限根(RR)与对照(CK)处理, 每个处理设置4个水氮水平: 水氮亏缺(W0N0)、水分亏缺(W0N1)、氮素亏缺(W1N0)与水氮适量(W1N1), 组成再裂区试验方案。采用管栽方法, 通过人工改变根系垂直生长深度和水氮供应, 在棉花产量形成期测定根系及叶...
2012年9月7日召开的“二倍体棉花-雷蒙德氏棉全基因组图绘制完成”新闻发布会,由该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主持,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北京大学、美国农部南方平原研究中心、荷兰瓦赫宁根大学等单位共同合作完成了二倍体棉花-雷蒙德氏棉的全基因组草图,研究成果以“二倍体棉花-雷蒙德氏棉的基因组草图”为题目在线发表于国际权威学术期刊《自然—遗传学》。这标志着我国棉花基因组学研究取得了国际领先的地位,该成果对...
通过比较棉花(Gossypium hirsutum)幼叶和完全展开叶气体交换参数及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差异, 探讨高光强下幼叶的光抑制程度及明确光保护机制间的协调机理。在田间自然条件下, 以棉花刚展平的幼嫩叶片(幼叶)和面积已达到最大的完全展开叶片为研究对象, 通过测定不同发育阶段叶片气体交换参数及叶绿素a荧光参数的变化, 并运用Dual-PAM100对不同发育阶段的叶片进行快速光响应曲线的拟合。结果...
2012年3月20日,我国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棉花项目执行专家组在中国农业科学院召开新闻发布会。会上专家组正式通报并宣布,在转基因重大专项的支持下,我国第二代转基因棉花纤维研究取得重大进展,总体跃居世界领先水平,并拥有国际发明专利等自主知识产权。这一进展为摆脱我国高端棉花长期依赖进口局面打下了的坚实基础。转基因棉花纤维改良是我国继转基因抗虫棉之后,在棉花高科技领域取得的又一项标志性重大科技...
记者2012年3月20日从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棉花项目执行专家组在中国农业科学院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在转基因重大专项的大力支持下,我国第二代转基因棉花研究总体跃居世界领先水平,并拥有国际发明专利等自主知识产权,为摆脱高端棉花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打下坚实基础。这是我国继转基因抗虫棉之后,在这一高科技领域取得的又一项标志性重大科技成果。
经国际棉花基因组计划(ICGI)全体会员投票,南京农业大学张天真教授当选为第五届国际棉花基因组计划(ICGI)联合主席(co-chair)。依据ICGI章程,2年后,将自动成为第六届ICGI主席。这是我国第一位获此项殊荣的中国科学家。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