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 >>> 力学 农业工程 林业工程 工程与技术科学基础学科 测绘科学技术 材料科学 矿山工程技术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 冶金工程技术 机械工程 光学工程 仪器科学与技术 动力与电气工程 能源科学技术 核科学技术 电子科学与技术 信息与通信工程 控制科学与技术 计算机科学技术 化学工程 纺织科学技术 印刷工业 服装工业、制鞋工业 轻工技术与工程 食品科学技术 土木建筑工程 水利工程 交通运输工程 船舶与海洋工程 航空、航天科学技术 兵器科学与技术 环境科学技术 安全科学技术 工业设计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工学 院士相关记录3120条 . 查询时间(0.299 秒)
氮氧化物(NOx)是酸雨、光化学烟雾、灰霾等一系列环境污染问题的关键前体污染物,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危害。氨选择性催化还原(NH3-SCR)方法是NOx控制最有效的技术之一。目前,以Cu-SSZ-13为代表的Cu基小孔分子筛催化剂由于其优异的NH3-SCR性能和水热稳定性等优点,已经成功商业化应用于机动车尾气NOx的净化处理。二聚Cu物种是该催化剂体系低温NH3-SCR反应的主要活性位点,...
本征可拉伸神经形态光电子器件在高空间分辨率和多模态交互的智能视觉等方面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构建可拉伸光敏材料,并通过独特的结构设计引入可控缺陷态是推进一体式神经形态光电系统以模拟视觉感知、适应和成像等多种功能的重要途径,对于可植入医疗设备、增强现实显示和仿生机器等下一代人工智能设备至关重要。然而,目前报道的视觉仿生光电器件通常功能单一,在机械形变下性能严重下降,无法满足可穿戴和植入式电子设备的多种...
为抢抓人工智能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我国在《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中明确指出要大力开展具有成像功能的类脑视觉传感技术研究。神经形态类脑视觉硬件作为具有光信息感知、信息处理、信息存储、逻辑思维和判断功能的新型器件,是构建类脑视觉感知和实现超低功耗类脑存算的核心部件,在人工智能、机器视觉、智能家居、自动驾驶、工业检测、生物医学成像及智慧健康等领域呈现出巨大发展潜力。传统神经形态视觉系统通过将传感单元、...
2024年4月11日,沈其荣院士团队在PNAS期刊发表了题为“Carbon starvation raises capacities in bacterial antibiotic resistance and viral auxiliary carbon metabolism in soils”的研究论文,该论文揭示了施用化学肥料和有机肥料对土壤中微生物的有机碳代谢过程、抗生素抗性和病毒-宿主互...
氧化物负载的贵金属催化剂是多相催化剂中最为普遍且被广泛应用的催化剂,在工业生产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金属与载体之间的强相互作用(SMSI)以及载体表面缺陷(空位、台阶等)通常被认为是贵金属原子锚定在可还原氧化物(TiO2、CeO2)载体表面的关键因素。贺泓院士团队与昆明理工大学宁平-李凯教授团队、香港城市大学曾晓成教授团队、宾夕法尼亚大学Joseph S. Francisco教授团队合作研究,提出...
有机聚合物半导体材料由于其独特的分子结构和弱的范德华作用,赋予其可溶加工和易柔性化的特点,在便携式和可植入式医疗监测设备等方面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超柔性、高皮肤共形性和优异空间分辨率的X射线探测器,有望与弯曲物体和运动实体系统集成,实现本征柔性和高灵敏的类皮肤X射线探测器。然而,基于有机聚合物半导体材料的X射线探测器件,在辐照下的稳定性以及图像分辨率较差,给该类器件的应用造成了巨大困扰。
2024年3月21日下午,“机缘大讲堂”系列学术讲座第十二讲在机械工程学院C302报告厅举行。汕头大学执行校长王泉院士应邀来我院访问交流,并为学院师生做了题为《科学是确定的吗?我们的态度》的学术报告。学术报告由机械工程学院院长赵军华教授主持,学校师生代表100余人聆听了报告。
空气污染,尤其是细颗粒(PM2.5,空气动力学直径≤ 2.5 μm)对人类健康、气候和生态系统的负面影响正在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然而,由于缺乏对大气塑料颗粒的连续测量和表征方法,人们对塑料颗粒等新兴污染物的了解知之甚少。在这里,我们使用一种新型的多功能气溶胶浓度富集系统(VACES)研究了上海市区PM2.5中细小塑料颗粒(FPPs)的含量,该系统使得大气微纳米塑料定量的时间分辨率达到两小时。并使用...
惊悉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著名水文地质、水文生态及农业水土工程专家、长安大学教授李佩成同志因病逝世,深感悲痛。
压电聚合物材料可以将机械能转变为电能,在自供电传感器、能量采集器和驱动器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通常情况下,压电材料需要依赖高耗能和耗时的电极化过程才能激发“压电特性”。因此,从绿色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制备自极化压电聚合物材料至关重要。在本研究中,基于前期高分子锻压研究成果(Nature Communications 13(1),4083;Macromolecules 2023,56(10),35...
近日,柔性电子(未来技术)学院黄维院士、王建浦教授带领的研究团队在环境友好型钙钛矿发光二极管(LED)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在国际上首次利用一步旋涂法实现了大面积外延生长的高质量锡基钙钛矿薄膜,突破了传统外延方法在大面积器件制备方面的局限性,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自然·纳米技术》(Nature Nanotechnology)上。
2023年12月8日下午,中国工程院2023年当选院士学习教育暨颁证仪式在北京举行。中国工程院党组书记、院长李晓红为新当选院士颁发证书。
2022年12月4日下午,“重大工程灾害与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暨南大学)科学论坛第2期在线上成功举行,此次论坛邀请到浙江大学郑津洋院士作题为“椭圆/碟形封头弹塑性设计方法”的特邀报告。暨南大学副校长张荣华、力学与建筑工程学院主持工作副院长兼党委副书记聂振华、副院长袁鸿,学院及国内其他高校的师生学者共200余人参加此次论坛。论坛由王璠教授主持。
2023年5月31日上午,“重大工程灾害与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暨南大学)(下简称“重点实验室”)科学论坛第9期在暨南大学蒙民伟理工楼515会议室顺利举行。此次论坛邀请到中国工程院院士、结构力学与动力学专家、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学院荣誉院长杨永斌作题为“节点平衡和刚体准则在构架非线性分析中的关键性”的特邀报告。
张翔(Xiang Zhang),美国国籍,光电学家。1963年12月生于中国南京市。1996年获得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博士学位。2010年当选为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2012年当选为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