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数学 信息科学与系统科学 物理学 化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总论 大气科学 地球物理学 地理学 地质学 水文学 海洋科学 生物学 科学技术史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理学 EPSL相关记录36条 . 查询时间(0.049 秒)
橄榄岩蛇纹岩化伴随着天然氢气和无机甲烷的形成与二氧化碳封存等多种地质过程,受到广泛的关注。弧前地幔楔蛇纹岩由俯冲板块在弧前深度发生低温脱水,在俯冲隧道中交代橄榄岩形成。蛇纹岩相对周围橄榄岩密度大大降低,因此所形成的蛇纹岩泥可夹带橄榄岩、蛇纹岩和变玄武岩岩块等,沿弧前断裂喷发到弧前地壳形成蛇纹岩泥火山。马里亚纳弧前发育地球上仅有的、正在喷发的泥火山,实时记录了浅部俯冲隧道中的流固反应过程,记录了在成...
2024年3月7日,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杨阳特任研究员与美国哈佛大学及塔尔萨大学的科研人员合作,通过对北冰洋Gakkel洋脊西部火山区和中部弱岩浆活动区267件玄武岩样品(图1)的系统研究,发现Gakkel西部发育正常厚度洋壳的区域,主要产出亏损的N-MORB,且其岩浆组成从西到东显示出系统的地球化学变化,揭示了地幔逐渐亏损,部分熔融程度逐渐降低的过程。而Gakkel中部洋壳极度不发育出现...
地幔作为地球最大的地质构造单元,其物质组成记录了大量的地球演化信息,同时其动力学过程也显著影响地球浅部圈层。俗话说,上天容易,入地难。现阶段直接测量地幔的物质组成信息和动力学过程存在巨大挑战。而在洋底绵延数万公里的洋中脊玄武岩作为全球最大规模的幔源岩浆,成为了地质学家们的首选目标,为了解地球深部物质组成和深部动力学过程提供了大量的数据基础。然而喷发的岩浆作为汇聚熔体,许多继承自地幔源区和岩浆过程的...
稳定Nd同位素是近年来新兴的非传统稳定同位素体系,已经在高温岩浆分异、早期地球演化和太阳系冷凝历史等方面的研究中显示出良好的应用潜力。然而,目前在低温地球化学过程会造成多大程度的稳定Nd同位素分馏、什么因素控制着稳定Nd同位素分馏以及稳定Nd同位素分馏与传统放射成因同位素143Nd/144Nd有什么关系等一系列问题的认知几乎还处于空白。
汇聚板块边缘的碳循环制约着地球内部-表生系统的碳收支平衡和长期的气候-环境演化。碳通过近地表的水/岩相互作用,以有机物和碳酸盐的形式进入岩石圈,并通过板片的俯冲进入(深部)地幔,随后经过火山、裂谷和造山等地质过程的去气作用重新回到地表。在整个循环过程中,碳如何从俯冲板片中释放是碳循环研究的一个核心问题。已有研究指出俯冲板片脱碳过程可以通过流体对碳酸盐溶解、部分熔融、沉积物底劈和氧化还原变化等方式来...
摘要:华南新厘定出一个7.2亿年以前形成时位于中纬度的岩浆岩省,而已报道的时代相近的岩浆岩省形成时位于低纬度。这些从低纬度热带扩展到中纬度温带、横跨Rodinia超大陆的岩浆活动,从约7.2亿年前开始持续到Sturtian冰期启动(7.17亿年前),可能与超大陆下伏的超级地幔柱有关,也与Sturtian雪球地球的启动有密切关系。
过氧化氢产生途径丰富,广泛分布在地球、火星、月球、木卫六等行星和卫星的表生环境与星际间介质中,是塑造行星表生环境氧化还原状态的重要氧化剂,参与了行星演化和生命起源等诸多重要过程。然而,其在地质历史的重要性难以被记录下来。次生矿物的氧同位素可能是此类过程的忠实记录者,但过氧化氢化学如何影响次生矿物的三氧同位素组成仍不清楚,因此亟需机理研究标定其在自然过程的同位素效应。上世纪50年代,诺贝尔化学奖获得...
玄武质地壳岩浆房是连接地球深部与地表火山的关键枢纽,其物理状态如何是国际研究前沿,特别是针对岩浆房的物理模型之争吸引了大量学者关注,即岩浆房是以晶粥为主的岩浆储库(magma reservoir)、还是以熔体为主的岩浆池(magma tank)。火山学家和地球物理学家基于全球活火山的观测结果普遍认为地壳岩浆房是以晶粥为主的岩浆储库,甚至提出根本不存在巨大的液态岩浆房。但一些火成岩石学家强烈质疑这一...
Ti同位素作为新兴的非传统稳定同位素示踪沉积物源区的指标,其前提假设是表生过程中Ti同位素组成不受水-岩相互作用的影响。Greber等人(2017)Science的研究中应用这一假设,通过不同时代页岩的Ti同位素组成反演早期接受风化剥蚀的地壳化学组成,推测板块活动的起始时间早于35亿年,迈出了Ti同位素示踪源区的第一步。然而目前表生风化过程中Ti同位素组成的分馏特征及其控制机制的研究还极为欠缺。
已知的大陆地壳组成中,早前寒武纪基底占据了地壳总量的75%以上。这些早前寒武纪基底主体由一套英云闪长岩 (tonalite)、奥长花岗岩 (trondhjemite) 和花岗闪长岩 (granodiorite)为代表的岩石组合构成。江博明等(1981)根据其首字母将这一岩石组合称为“TTG岩系”。TTG岩系占据了克拉通变质基底出露面积的80%以上,是太古宙大陆地壳形成与演化的关键性地质记录。研究太...
埃迪卡拉-寒武纪转折期(560-514 Ma)是地球历史上生物变革的关键时期,主要表现为埃迪卡拉型动物的灭绝(大约541 Ma)和寒武纪早期多门类动物的爆发(大约541-514 Ma)。地球表生环境变化被认为是控制生物演化的关键因素之一,有关这一时期的环境与生物协同演化也一直是地球科学研究的热点和争论的焦点。尽管海洋缺氧被认为是埃迪卡拉型生物灭绝的主要原因,但一些证据表明这一时期的氧水平明显升高,...
磷灰石是地外样品中最主要的含水(羟基)矿物,同时磷灰石也富含氟、氯、溴等卤族元素。此外,磷灰石也是地外样品中主要的定年矿物。因此,磷灰石的水和挥发分含量、氢和氯同位素组成、稀土元素含量以及年代学研究是近二十年月球与行星科学的研究热点。其中,月球磷灰石的挥发分含量及其同位素组成研究更是研究热点中的焦点,为厘清月幔源区的水和挥发分含量、揭示月球大碰撞起源假说等重大科学问题提供了关键线索和证据。
地球生命的演化兴衰往复,跌宕起伏,生物所赖以生存的苛刻环境和条件显得地球的宜居环境(气温、氧气等)弥足珍贵。但地球漫长的历史长河里,似乎有一只手常常弹起环境波动之弦,奏起的却是生命的挽歌和绝唱。显生宙曾发生了五次全球性的生物集群大绝灭事件。奥陶纪末的第一次生物集群绝灭(LOME-Late Ordovician Mass Extinction)是显生宙第二大规模生物灭绝事件,在不到2 Myr时间内,...
二叠纪-三叠纪之交发生了显生宙历史上最严重的生物灭绝事件,海洋和陆地生态系统皆遭受重创。与海相地层不同,陆相盆地实体化石记录往往不连续,同时缺少绝对年龄的控制,当前对于二叠纪-三叠纪陆地生物与环境演变的认识仍存在不少争议。因此,获取关键地层年龄和建立可对比的地层框架是进行陆相生态崩塌和重建研究的重要基础和前提。
后碰撞岩浆作用广泛分布于大陆碰撞造山带中(如, 青藏高原),被普遍认为是大陆俯冲的产物。然而,先前大洋俯冲时洋壳物质的再循环也能贡献后碰撞岩浆岩的产生。准确识别后碰撞岩浆岩中的再循环地壳组分对于理解大洋俯冲到大陆俯冲的发展以及造山带的演化具有重要意义。青藏高原南部的拉萨地块分布有大量的后碰撞超钾质岩(图1A),这些岩石的形成和印度大陆板块的俯冲以及青藏高原隆升的深部动力学过程密切相关,吸引了国内外...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