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学 >>> 农学总论 作物学 园艺学 土壤学 植物保护学 农药学 林学 畜牧学 兽医学 水产学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农学 碳相关记录1392条 . 查询时间(0.515 秒)
淡水鱼类基因组学与基因编辑创新团队开展的“梭鲈幼鱼对碳水化合物需求研究”取得新进展,研究成果“Effects of different levels of carbohydrates on growth performance, hepatic and intestinal health, and intestinal microflora of juvenile pikeperch (Sande...
稻田和旱地作为我国两类最主要农业土地利用类型,同步分布于中国东部粮食主产区,并担负着我国大宗农产品生产的重任。稻田长期淹水耕作下土壤水分条件显著区别于旱地土壤,系统研究跨气候带尺度稻田和旱地土壤有机碳形成途径与保护机制,对我国东部粮食主产区耕地地力和土壤固碳减排管理均具有重要意义。亚热带农业生态所苏以荣研究员、陈香碧研究员团队,运用区域调研、生物标识物分析结合同位素示踪模拟试验,系统解析了我国东部...
红树林是重要的滨海“蓝碳”生态系统,具有强大的碳汇功能,对全球碳循环有深远的影响。近年来,红树林湿地沉积物有机碳的来源和埋藏特征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热点,但对河口红树林湿地相关研究较少,特别是沉积物有机碳来源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亟需开展深入研究。
本发明属于农田添加剂技术领域。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旱田土壤固碳剂,包含生物炭15~20份、硫酸铝5~8份、玉米秸秆10~12份、磷酸二氢钾7~10份、硅酸钙7~10份、腐殖质10~15份、羧甲基纤维素2~6份、尿素1~5份、水1~2份。本发明中的玉米秸秆在硫酸铝的作用下降解改善土壤环境,和生物炭共同作用来捕获有机碳;磷酸二氢钾和硅酸钙捕获环境中的无机碳。生物炭、腐殖质、磷酸二氢钾和硅酸钙在土壤中会形成...
本实用新型涉及土壤检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林下草地士壤有机碳检测装置,底板、支撑机构和测量机构,支撑机构包括固定杆和套管;套管套设在固定杆的外部,固定杆的外部对称开设有圆形槽,圆形槽的内部安装有弹簧,弹簧的自由端安装有挡块,套管的外部对称开设有若干个贯穿槽,测量机构包括刻度伸缩杆和激光灯放置槽;刻度伸缩杆对称安装在底板的外部,刻度伸缩杆的顶部安装有铁板,铁板的外部开设有第一螺纹槽,第一螺纹槽的内...
本发明属于土壤改性剂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水田土壤固碳剂及其应用。本发明制备了一种由20~40份钙固碳剂、6~10份氧化铁、5~10份氧化铝、4~8份硫酸铝、1~2份表面活性剂、1~3份胶体材料组成的水田土壤固碳剂,其中,钙固碳剂为硅酸钙与磷酸二氢钙的混合物。本发明通过水田土壤固碳剂的添加,使水田土壤中形成大量的土壤团聚体,起到固碳作用,减少了土壤碳排放,有利于环境保护。
人口增长、高强度农业生产和全球气候对有机碳的影响复杂,农业土壤有机碳的恢复和提升困难重重。近十年来,团队系统研发推广的珍稀食用菌复合生态栽培模式(图1),在区域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工作中做出了积极贡献,成为中国科学院农业科技帮扶的典型案例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刊,2020),然而该模式的固碳效应还知之甚少。基于此,团队启动食用菌生态栽培模式下的微生物固碳研究,首先对涵盖三大洲的873个观测数据进行荟萃分...
大型真菌种质资源与绿色发展专题攻关组聚焦珍稀腐生型食用菌生态栽培底层关键技术(如绿色发酵)和科学问题(如微生物互作、碳氮循环)研究,系统解析了常见“农林牧”生物质废弃物(秸秆、锯末、畜禽粪便等)发酵中主要因素的变化规律和相关性,明确了发酵过程中的优势微生物类群(JEM,2022)。在此基础上,团队创新应用SBI复合菌剂进行堆肥发酵,在有效缩短腐熟周期的情况,显著减少氨气排放(畜禽粪便主要臭味气体)...
近日,水土保持科学与工程学院(水土保持研究所)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的邓蕾研究员团队,在Cell Press旗下《Cell Reports Sustainability》上发表了题为“Future soil organic carbon stocks in China under climate change”的研究论文。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土保持科学与工程学院(水土保持研究所)黄...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最大的“储碳库”和最经济的“吸碳器”,储存了约80%的植被碳储量和40%的土壤碳储量。加强对森林的科学化经营,持续提高森林固碳增汇能力,是现阶段世界各国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碳中和”目标如期实现的重要途径。国内外现有森林碳汇计量和潜力估算方法存在精度低、尺度转化困难、通用性差等问题,如何研发一套全球通用且可行的森林全周期碳汇计量和潜力估算方法是当前林业领域亟需解决的一项难题。
近几十年来,人类活动导致的大气氮沉降将极大的改变土壤有机碳储量,从而影响碳循环-气候反馈。土壤微生物通过分泌碳降解胞外酶获取养分并催化土壤碳的分解,因此其活性可能在很大程度上揭示了微生物介导的土壤碳动态。然而,目前土壤碳降解胞外酶活性(C-EEAs)对氮沉降的响应及其潜在机制尚不清楚。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梁玉婷课题组联合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南京大学、德国卡塞尔大学、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瑞士洛桑大学、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美国欧道明大学、丹麦奥胡斯大学等的科研人员,在更新微生物源碳估算公式方面取得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Reducing the uncertainty in estimating soil microbial derived carbon sto...
土壤团聚体是土壤结构的基本单元,也是土壤碳的储存库,在生态系统的碳循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土壤团聚体的孔隙特征影响土壤有机碳的矿化,然而,黑土中在团聚体水平上对土壤有机碳固存机制的研究是有限的。因此,本研究探讨保护性耕作下粒径分布、形状参数、胞外酶活性与 > 2 mm团聚体内矿化有机碳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将阐明保护性耕作对土壤孔隙形态和大小的影响,并有助于理解 > 2 mm团聚体土壤固碳的微观机制。
土壤有机质分解的温度敏感性(Q10)表征土壤有机质分解速率对温度变化的响应程度,其大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土壤碳释放对气候变暖反馈作用的方向与强度。不同来源和稳定性的土壤碳组分,即颗粒态有机质(POM,主要为植物来源且保护作用弱)和矿物结合态有机质(MAOM,多为微生物来源并被矿物吸附)因其底物质量和保护程度的差异可能对气候变暖呈现不同响应。因此,评估不同土壤碳组分Q10大小及其与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的...
近日,水土保持科学与工程学院(水土保持研究所)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邓蕾研究员团队在英国生态学会旗舰期刊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上发表题为“Vegetation restoration in the coarse-textured soil area is more conducive to the accumulation of Fe-associa...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