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农学 碳”相关记录1392条 . 查询时间(0.515 秒)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黑龙江水产研究所“梭鲈幼鱼对饲料碳水化合物需求研究”取得新进展(图)
饲料 养殖 基因
2024/10/15
淡水鱼类基因组学与基因编辑创新团队开展的“梭鲈幼鱼对碳水化合物需求研究”取得新进展,研究成果“Effects of different levels of carbohydrates on growth performance, hepatic and intestinal health, and intestinal microflora of juvenile pikeperch (Sande...
稻田和旱地作为我国两类最主要农业土地利用类型,同步分布于中国东部粮食主产区,并担负着我国大宗农产品生产的重任。稻田长期淹水耕作下土壤水分条件显著区别于旱地土壤,系统研究跨气候带尺度稻田和旱地土壤有机碳形成途径与保护机制,对我国东部粮食主产区耕地地力和土壤固碳减排管理均具有重要意义。亚热带农业生态所苏以荣研究员、陈香碧研究员团队,运用区域调研、生物标识物分析结合同位素示踪模拟试验,系统解析了我国东部...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揭示亚热带河口红树林土壤有机碳来源(图)
亚热带河口 红树林土壤 有机碳来源
2024/9/29
辽宁省农业科学院专利:一种旱田土壤固碳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辽宁省农科院 旱田土壤 固碳剂 制备方法
2024/9/10
辽宁省农业科学院专利:一种林下草地士壤有机碳检测装置
辽宁省农科院 林下草地 士壤有机碳 检测装置
2024/9/10
辽宁省农业科学院专利:一种水田土壤固碳剂及其应用
辽宁省农科院 水田土壤 固碳剂应用
2024/9/6
食用菌复合生态栽培助力农业绿色低碳生产与土壤持续利用—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提出新型农业微生物固碳模式(图)
食用菌 生态栽培 土壤 绿色低碳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农业微生物 固碳模式
2024/9/13
大型真菌种质资源与绿色发展专题攻关组聚焦珍稀腐生型食用菌生态栽培底层关键技术(如绿色发酵)和科学问题(如微生物互作、碳氮循环)研究,系统解析了常见“农林牧”生物质废弃物(秸秆、锯末、畜禽粪便等)发酵中主要因素的变化规律和相关性,明确了发酵过程中的优势微生物类群(JEM,2022)。在此基础上,团队创新应用SBI复合菌剂进行堆肥发酵,在有效缩短腐熟周期的情况,显著减少氨气排放(畜禽粪便主要臭味气体)...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土保持科学与工程学院邓蕾研究员团队在《Cell Reports Sustainability》刊发气候变化下中国土壤有机碳固定潜力评估最新研究成果(图)
邓蕾 Cell Reports Sustainability 气候变化 土壤 有机碳 评估
2024/9/2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资源所正式发布全球首个森林碳汇计量和潜力估算R包“forestat”(图)
资源 森林 计量 气候
2024/10/19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最大的“储碳库”和最经济的“吸碳器”,储存了约80%的植被碳储量和40%的土壤碳储量。加强对森林的科学化经营,持续提高森林固碳增汇能力,是现阶段世界各国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碳中和”目标如期实现的重要途径。国内外现有森林碳汇计量和潜力估算方法存在精度低、尺度转化困难、通用性差等问题,如何研发一套全球通用且可行的森林全周期碳汇计量和潜力估算方法是当前林业领域亟需解决的一项难题。
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华南植物园揭示土壤碳分解酶对氮添加响应的菌根调控机制(图)
土壤 酶活性 催化
2024/9/14
近几十年来,人类活动导致的大气氮沉降将极大的改变土壤有机碳储量,从而影响碳循环-气候反馈。土壤微生物通过分泌碳降解胞外酶获取养分并催化土壤碳的分解,因此其活性可能在很大程度上揭示了微生物介导的土壤碳动态。然而,目前土壤碳降解胞外酶活性(C-EEAs)对氮沉降的响应及其潜在机制尚不清楚。
中国科学院土壤微生物源碳估算方法研究获进展(图)
土壤微生物 估算 人工智能
2024/8/28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梁玉婷课题组联合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南京大学、德国卡塞尔大学、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瑞士洛桑大学、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美国欧道明大学、丹麦奥胡斯大学等的科研人员,在更新微生物源碳估算公式方面取得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Reducing the uncertainty in estimating soil microbial derived carbon sto...
土壤团聚体是土壤结构的基本单元,也是土壤碳的储存库,在生态系统的碳循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土壤团聚体的孔隙特征影响土壤有机碳的矿化,然而,黑土中在团聚体水平上对土壤有机碳固存机制的研究是有限的。因此,本研究探讨保护性耕作下粒径分布、形状参数、胞外酶活性与 > 2 mm团聚体内矿化有机碳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将阐明保护性耕作对土壤孔隙形态和大小的影响,并有助于理解 > 2 mm团聚体土壤固碳的微观机制。
中国科学院植物所科研人员揭示不同土壤碳组分温度敏感性的关键影响因素(图)
土壤碳 有机质分解 矿物吸附
2024/8/10
土壤有机质分解的温度敏感性(Q10)表征土壤有机质分解速率对温度变化的响应程度,其大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土壤碳释放对气候变暖反馈作用的方向与强度。不同来源和稳定性的土壤碳组分,即颗粒态有机质(POM,主要为植物来源且保护作用弱)和矿物结合态有机质(MAOM,多为微生物来源并被矿物吸附)因其底物质量和保护程度的差异可能对气候变暖呈现不同响应。因此,评估不同土壤碳组分Q10大小及其与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