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生物学 >>> 植物学 >>> 植物化学 植物生物物理学 植物生物化学 植物形态学 植物解剖学 植物细胞学 植物生理学 植物胚胎学 植物发育学 植物遗传学 植物生态学 植物地理学 植物群落学 植物分类学 实验植物学 植物寄生虫学 植物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植物学 农业相关记录1415条 . 查询时间(0.765 秒)
刘振华,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博士生导师,副教授,研究方向:植物天然产物的合成与多样性的分子进化机制研究。
沈乾,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博士生导师,副教授,研究方向:植物合成生物学和植物天然产物转录调控。
潘琪芳,女,博士。2013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生物技术)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2014年于荷兰莱顿大学获得天然产物学理学博士学位,同年就职于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植物科学系,任助理研究员;2017年升为副教授,工作至今。工作期间主要科研成果如下:先后主持和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自然科学基金、转基因重大专项等科研项目。在园艺植物的代谢调控、植物合成生物学、多组学等方面开展了大量...
张美德,男,1978年10月生,江西奉新人,2010年7月毕业于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生态学专业。
在植物学和生态学中,禾状草(graminoids)一般指具有类似于禾本科形态的草本植,包括禾本科,莎草科,灯芯草科植物。非禾状草(forbs)一般指所有草本的被子植物中不属于禾状草的植物(在本文中也不包括豆科植物)。禾状草和非禾状草是草地生态系统中主要的植物功能群。虽然非禾状草贡献了大部分的物种多样性,但禾状草通常具有更高的优势度 (Bråthen et al. 2021;  ...
张瑛,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研究员,研究领域及方向:植物生理生化,作物种子耐储藏研究。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红花”五味子愈伤组织再生植株的方法,涉及植物组织培养技术领域,包括以下步骤:胚性愈伤组织的诱导、胚性愈伤组织的增殖与扩繁、胚的发生、胚的发育及植株再生、再生植株的移栽。本发明利用“红花”五味子的叶片作为愈伤组织再生植株为五味子优良种质繁殖奠定基础,有利于优良种质的保存,更好直接得到母体优良性状。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胡桃楸成熟胚不定芽诱导植株快速再生的方法,属于植物组织培养技术领域,通过对胡桃楸成熟胚预处理,成熟胚不定芽诱导,不定芽的生长培养,不定芽的生根培养,炼苗和移栽等步骤将胡桃楸带子叶的胚乳通过组织快繁的方式培育成种苗;操作步骤简单、快速和高效,不仅突破了胡桃楸组织培养外植体褐化严重及褐化导致生根困难的技术瓶颈,而且极大的缩短了植株再生时间和育苗周期,对于胡桃楸组培快繁及工厂化育苗具有重...
2024年5月28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联合国内多家科研单位,构建了用于水稻基因组选择的大规模中国栽培稻群体数据集,提出了配套的全基因组预测深度学习模型DeepCCR,为育种者快速、高效地培育优良品种提供了有利工具。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植物生物技术杂志(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上。
2024年5月15日下午,新疆农业大学草业学院第四期“劲草”学术论坛在学院二楼多功能厅顺利举行,本期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闫瑞瑞研究员,井长青副教授及其王公鑫博士为大家做了三场精彩的报告。草业学院师生近五十人参加了此次学术活动。
2024年5月7日,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学院/植物抗逆高效全国重点实验室李继刚课题组在Nature Plants在线发表题为Liquid-liquid phase separation of TZP promotes PPK-mediated phosphorylation of the phytochrome A photoreceptor的研究论文。该研究证明蛋白激酶PPKs能够直接磷酸化植物的远...
2024年4月17日,园艺学院2024年首期“菁艺论坛”在园艺楼210会议室成功举办。院长李天红,副院长李威以及20余名青年教师参加了此次活动,本次论坛由副院长李威主持。
高英志,1973年3月生,汉族,男,双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天池特聘教授,教育部新世纪人才。现就任于东北师范大学植被生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要从事生理生态学、全球变化生态学和草地生态学研究工作,特别关注全球气候变化条件下草地地下生态学过程和地上/地下信号传导的研究,近期也重点关注农作物和牧草间套作的增产机制的研究。共承担国际合作项目3项,其中国际人才培养计划2项,国际科学研究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
近日,油菜遗传育种团队在Plant Physiology发表了题为“BnaABF3 and BnaMYB44 regulate the transcription of zeaxanthin epoxidase genes in carotenoid and abscisic acid biosynthesi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解析了甘蓝型油菜类胡萝卜素和脱落酸(ABA)生物合成关键基因BnaZ...
2024年4月12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作物转基因及基因编辑技术与应用创新团队揭示了NF-Y转录因子复合体通过调控大豆甾醇合成途径限速关键酶SQE1基因表达,可增强大豆应对干旱和盐胁迫能力的分子机制,为培育抗逆大豆品种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植物生物技术杂志(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上。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