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地质学 >>> 数学地质学 地质力学 动力地质学 矿物学 矿床学与矿相学 岩石学 岩土力学 沉积学 古地理学 古生物学 地层学与地史学 前寒武纪地质学 第四纪地质学 构造地质学 大地构造学 勘查地质学 水文地质学 遥感地质学 区域地质学 火山学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 煤田地质学 实验地质学 地球化学 地质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地质学 nature相关记录66条 . 查询时间(0.312 秒)
近日,桂林理工大学为第一完成单位、桂林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青年教师柴明春副教授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李建威教授团队等多方合作完成的题为“The hyper-enrichment of silver through the aggregation of silver sulfide nanoparticles”的研究成果在Nature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s》(IF=14.7...
2024年10月15日,海洋所特聘研究员Hans-Curt Flemming在Nature Reviews Microbiology(影响因子69.2)发表了关于生物膜胞外多聚物的重要综述,重点讨论了生物膜中的胞外多聚物(EPS)在天然环境和人工构筑环境中对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以及其它环境化学过程的正面和负面影响,并指出了EPS对生物污损和微生物腐蚀(MIC)的重要影响作用,拓展和提升了当前对相关...
2024年1月25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LTO)海洋模拟与生态动力课题组,在海洋亚中尺度过程对生物碳泵效率的影响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成果以“Efficient biological carbon export to the mesopelagic ocean induced by submesoscale fronts”为题,发表在Nature Communi...
2021年2月22日,西安交通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张虎勤教授带领的生物信息人类学团队与厦门大学王传超教授及哈佛医学院David Reich教授展开深度合作,联合全球43家单位,85名共同作者在Nature期刊上在线发表文章“Genomic Insights into the Formation of Human Populations in East Asia”(《基因组学解析东亚人群形成历史》...
2023年10月3日,中国科学院边缘海与大洋地质重点实验室林间院士团队联合国际科学家,在全球第三大洋底高原——西太平洋沙茨基海隆的成因机制研究中取得重要突破,揭示地幔柱与洋中脊相互作用是其形成的主控因素。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自然·地球科学》(Nature Geoscience)上。副研究员张旭博为论文第一作者,研究员张锦昌和院士林间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此外,《自然·地球科学》同步发表该成果的研究简...
民以食为天,农田是全球粮食安全的基础。氮是构成蛋白质的重要元素,农田生态系统代表地球上最大的氮素流。气候变化威胁农田的稳定性,影响全球粮食安全和环境可持续性。在气候变化影响下,氮循环将决定农田中潜在的碳汇或碳源,因此理解这两个关键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及其之间的耦合关系非常重要。气候变化究竟会对农田氮循环产生怎样的影响?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升高这一气候变化驱动力如何改变农田氮循环?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浙江大学...
2023年3月8日,国际顶尖科学杂志Nature在线发表了云南大学古生物研究院张喜光、杨杰团队的研究论文,题为:“Protomelission 是早期绿藻,并非寒武纪的苔藓虫”(Protomelission is an early dasyclad alga and not a Cambrian bryozoan)。
结构决定性质,这一底层认知逻辑和研究范式已被多次验证和使用,广泛应用于新物理现象的理解和预测、新材料的设计等。非晶态材料中原子的排布无长程序、内部原子无法被直接观测而导致其三维原子结构依然成谜,原子尺度上的构效关系仍不清楚。因为缺乏对真实非晶结构的理解,半个世纪前,PhilipW. Anderson把无序度高度凝练成一个物理变量作简单处理。直至目前,探索和表征非晶结构中的无序度依然是材料科学和凝聚...
克里普因为富集钾(K)、稀土(REE)、磷(P)(缩写KREEP,即克里普)而得名。月球形成和演化理论认为,月球形成之初,曾被深达数百公里的岩浆洋覆盖。随着岩浆洋的不断结晶,不相容元素,如:铀(U),钍(Th),钾(K)、稀土(REE)、磷(P)等,在残余熔体中不断富集,形成了克里普,并最终集中在月球的壳-幔之间(图1)。
摘要:详细的火星地下结构和物性信息是研究火星地质及其宜居环境演化的关键依据,是火星探测的重要内容之一。2021年5月15日,我国“天问一号”携带的祝融号火星车在乌托邦平原南部成功着陆。基于祝融火星车行进约四个月采集的低频雷达数据,通过精细分析和成像,首次获得了火星北方低地最大撞击盆地——乌托邦平原南部长约1171米剖面的高精度地下(<80米)结构分层图像,发现该区域火表数米厚的风化层下约10-30...
地球深部碳循环过程可以形象地看作一个由板块构造驱动的传送带模型,其中海沟和洋中脊是该传送带两端的两个“滑轮”。来自于生物和非生物源的碳从对流地幔、大气和海洋中进入该传送带并存储在大洋岩石圈、洋壳和深海沉积物中。在俯冲过程中,这些碳沿着海沟进入到地球内部,其中一部分碳会由于板片的脱碳作用又返回到地表,而另一部分则会俯冲到地球深部。这些深俯冲的碳最终又会随着对流地幔在洋中脊处释放到海水和大气中去,从而...
近几十年,地震学上一个非常重要的观测是在非洲和太平洋板块下方的深部地幔发现了两个大型剪切波低速体(large low shear velocity provinces, LLSVPs),它们在核幔边界上横向绵延几千公里,高数百公里,剪切波穿过时速度降低(He and Wen, 2012; Ni et al., 2002; Wang and Wen, 2007),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该区域存在温度上...
全球年均温自全新世以来如何演变?如古温度指标集成结果所示,全球年均温在早中全新世有一个大暖期(距今9-7千年),随后全球变冷直至工业革命以来的再次全球变暖,还是如气候模型的模拟结果所示,全新世以来全球年均温持续变暖,至今未有定论。如果气候模型模拟正确,则用于研究古气候演变的古温度指标的指示存在偏差;如果古温度指示正确,那么用于气候变化未来预估的气候模型则存在系统性偏差。因此,“全新世温度谜题”是古...
俯冲板片为板块构造动力过程提供了最重要的动力引擎。板片的负浮力提供了力源,但板片的强度也强烈影响俯冲动力系统。强的板片可以形成现今地球的单侧俯冲系统,而弱的板片容易形成双侧俯冲(e.g., Gerya et al., 2008)。实验室测得的岩石强度参数表明岩石圈由于温度低,强度会非常大。但地球物理成像却显示板片在地球内部呈现连续的、分段的、弯折的等复杂形态,这可能表明板片并没有它在浅部时那么强。...
日前,2018级博士研究生夏宇轩在国际学术期刊《分形》发表题为《一种基于多孔介质孔径分布的分形维数新计算方法》的论文,入选Mathematics学科领域高被引论文。在该论文中,夏宇轩提出了一种基于分形毛细管假设的计算多孔介质孔隙空间和迂曲度分形维数的新方法。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