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地质学 >>> 数学地质学 地质力学 动力地质学 矿物学 矿床学与矿相学 岩石学 岩土力学 沉积学 古地理学 古生物学 地层学与地史学 前寒武纪地质学 第四纪地质学 构造地质学 大地构造学 勘查地质学 水文地质学 遥感地质学 区域地质学 火山学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 煤田地质学 实验地质学 地球化学 地质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地质学 EPSL相关记录17条 . 查询时间(0.098 秒)
橄榄岩蛇纹岩化伴随着天然氢气和无机甲烷的形成与二氧化碳封存等多种地质过程,受到广泛的关注。弧前地幔楔蛇纹岩由俯冲板块在弧前深度发生低温脱水,在俯冲隧道中交代橄榄岩形成。蛇纹岩相对周围橄榄岩密度大大降低,因此所形成的蛇纹岩泥可夹带橄榄岩、蛇纹岩和变玄武岩岩块等,沿弧前断裂喷发到弧前地壳形成蛇纹岩泥火山。马里亚纳弧前发育地球上仅有的、正在喷发的泥火山,实时记录了浅部俯冲隧道中的流固反应过程,记录了在成...
2024年3月7日,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杨阳特任研究员与美国哈佛大学及塔尔萨大学的科研人员合作,通过对北冰洋Gakkel洋脊西部火山区和中部弱岩浆活动区267件玄武岩样品(图1)的系统研究,发现Gakkel西部发育正常厚度洋壳的区域,主要产出亏损的N-MORB,且其岩浆组成从西到东显示出系统的地球化学变化,揭示了地幔逐渐亏损,部分熔融程度逐渐降低的过程。而Gakkel中部洋壳极度不发育出现...
地幔作为地球最大的地质构造单元,其物质组成记录了大量的地球演化信息,同时其动力学过程也显著影响地球浅部圈层。俗话说,上天容易,入地难。现阶段直接测量地幔的物质组成信息和动力学过程存在巨大挑战。而在洋底绵延数万公里的洋中脊玄武岩作为全球最大规模的幔源岩浆,成为了地质学家们的首选目标,为了解地球深部物质组成和深部动力学过程提供了大量的数据基础。然而喷发的岩浆作为汇聚熔体,许多继承自地幔源区和岩浆过程的...
稳定Nd同位素是近年来新兴的非传统稳定同位素体系,已经在高温岩浆分异、早期地球演化和太阳系冷凝历史等方面的研究中显示出良好的应用潜力。然而,目前在低温地球化学过程会造成多大程度的稳定Nd同位素分馏、什么因素控制着稳定Nd同位素分馏以及稳定Nd同位素分馏与传统放射成因同位素143Nd/144Nd有什么关系等一系列问题的认知几乎还处于空白。
汇聚板块边缘的碳循环制约着地球内部-表生系统的碳收支平衡和长期的气候-环境演化。碳通过近地表的水/岩相互作用,以有机物和碳酸盐的形式进入岩石圈,并通过板片的俯冲进入(深部)地幔,随后经过火山、裂谷和造山等地质过程的去气作用重新回到地表。在整个循环过程中,碳如何从俯冲板片中释放是碳循环研究的一个核心问题。已有研究指出俯冲板片脱碳过程可以通过流体对碳酸盐溶解、部分熔融、沉积物底劈和氧化还原变化等方式来...
摘要:华南新厘定出一个7.2亿年以前形成时位于中纬度的岩浆岩省,而已报道的时代相近的岩浆岩省形成时位于低纬度。这些从低纬度热带扩展到中纬度温带、横跨Rodinia超大陆的岩浆活动,从约7.2亿年前开始持续到Sturtian冰期启动(7.17亿年前),可能与超大陆下伏的超级地幔柱有关,也与Sturtian雪球地球的启动有密切关系。
过氧化氢产生途径丰富,广泛分布在地球、火星、月球、木卫六等行星和卫星的表生环境与星际间介质中,是塑造行星表生环境氧化还原状态的重要氧化剂,参与了行星演化和生命起源等诸多重要过程。然而,其在地质历史的重要性难以被记录下来。次生矿物的氧同位素可能是此类过程的忠实记录者,但过氧化氢化学如何影响次生矿物的三氧同位素组成仍不清楚,因此亟需机理研究标定其在自然过程的同位素效应。上世纪50年代,诺贝尔化学奖获得...
Ti同位素作为新兴的非传统稳定同位素示踪沉积物源区的指标,其前提假设是表生过程中Ti同位素组成不受水-岩相互作用的影响。Greber等人(2017)Science的研究中应用这一假设,通过不同时代页岩的Ti同位素组成反演早期接受风化剥蚀的地壳化学组成,推测板块活动的起始时间早于35亿年,迈出了Ti同位素示踪源区的第一步。然而目前表生风化过程中Ti同位素组成的分馏特征及其控制机制的研究还极为欠缺。
已知的大陆地壳组成中,早前寒武纪基底占据了地壳总量的75%以上。这些早前寒武纪基底主体由一套英云闪长岩 (tonalite)、奥长花岗岩 (trondhjemite) 和花岗闪长岩 (granodiorite)为代表的岩石组合构成。江博明等(1981)根据其首字母将这一岩石组合称为“TTG岩系”。TTG岩系占据了克拉通变质基底出露面积的80%以上,是太古宙大陆地壳形成与演化的关键性地质记录。研究太...
埃迪卡拉-寒武纪转折期(560-514 Ma)是地球历史上生物变革的关键时期,主要表现为埃迪卡拉型动物的灭绝(大约541 Ma)和寒武纪早期多门类动物的爆发(大约541-514 Ma)。地球表生环境变化被认为是控制生物演化的关键因素之一,有关这一时期的环境与生物协同演化也一直是地球科学研究的热点和争论的焦点。尽管海洋缺氧被认为是埃迪卡拉型生物灭绝的主要原因,但一些证据表明这一时期的氧水平明显升高,...
二叠纪-三叠纪之交发生了显生宙历史上最严重的生物灭绝事件,海洋和陆地生态系统皆遭受重创。与海相地层不同,陆相盆地实体化石记录往往不连续,同时缺少绝对年龄的控制,当前对于二叠纪-三叠纪陆地生物与环境演变的认识仍存在不少争议。因此,获取关键地层年龄和建立可对比的地层框架是进行陆相生态崩塌和重建研究的重要基础和前提。
伊朗高原由新生代时期新特提斯洋俯冲及随后的阿拉伯—欧亚大陆碰撞产生(图1a)。相比于印度—欧亚大陆碰撞形成的青藏高原,伊朗高原海拔较低、面积较小,且阿拉伯与欧亚大陆不仅碰撞时间较晚,碰撞后的汇聚量也较少。因此,伊朗高原可能类似于尚未成熟的青藏高原,是研究陆陆碰撞早期阶段陆内变形及相关构造响应的理想实验室。
地幔过渡带是410 km和660 km深度的两个全球规模的不连续面之间的地幔部分,俯冲板块和地幔对流以热扰动的形式在地幔过渡带的上(410 km)和下(660 km)边界诱发相变。地球物理观测广泛用于揭示过渡带410-、660- km间断面的形态结构特征,可为理解地幔对流模式、了解俯冲板块的形态特征、温压变化、物质组成等深部动力学过程提供重要信息。
稀土元素(REE)被广泛应用于清洁能源、芯片制造和国防安全等高科技领域,其成矿机制是矿床学界的研究热点。碳酸岩型稀土矿是REE的重要来源,其形成多与富硫酸盐的热液流体活动密切相关。然而,硫酸盐在REE成矿过程中的作用仍存争议。
作为物质向外逃逸的主要出口,夹持于四川盆地和东喜马拉雅构造结之间的青藏高原东南缘地区既是检验和理解陆内岩石圈变形机制的理想“窗口”,也是探索高原侧向生长过程、研究高原与邻区相互作用的关键地区(图1)。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