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 >>> 计算机科学技术 >>> 计算机科学技术基础学科 人工智能 计算机系统结构 计算机软件 计算机工程 计算机应用 计算机科学技术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31-45 共查到计算机科学技术 芯片相关记录208条 . 查询时间(0.057 秒)
英国《自然·机器智能》杂志16日发表的一项人工智能研究,英特尔神经形态计算实验室以及康奈尔大学的联合团队报告称,他们实现了一种设计用来模拟生物嗅觉的神经算法。这项成果意味着一种强大方法的出现,在此基础上,未来可开发出超越当前人工智能趋势的新算法。神经形态计算能够大幅提升数据处理能力和机器学习能力,能耗和体积都非常理想,被认为是高性能计算的下一发展阶段。而神经形态芯片的设计,是使用受大脑启发而形成的...
新冠病毒疫情牵动着万千群众的心,医务工作者、志愿者们在前方夜以继日与疫情奋战;大后方的科研工作者们也毫不懈怠,用另一种方式向抗击疫情贡献着力量。此次疫情中,新冠肺炎的病毒快速检测和病例确诊是疫情控制的关键,而如何快速准确地对病毒进行测序则是其中的核心关键技术。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微纳电子学系叶乐副教授、黄如院士课题组,凭借长期以来在芯片设计方面的研究基础,与基因测序领域龙头企业华大基因深度合作...
2019年10月20日,在乌镇召开的第六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发布了2019世界互联网15项领先科技成果。清华大学团队“面向人工通用智能的异构融合天机芯片”成功入选。天机芯片是面向人工通用智能的世界首款异构融合类脑计算芯片。其具有计算存储融合和去中心化的众核架构,每块芯片含有156个计算功能核,约合四万神经元和千万突触。它不仅能够支持计算机科学导向的机器学习算法和神经科学导向的神经形态计算模型的独立部署...
脉冲神经网络类脑芯片“达尔文2”以及针对该芯片的工具链、微操作系统日前在杭州发布。该芯片主要面向智慧物联网应用,单芯片支持的神经元规模达15万个,在神经元数目上相当于果蝇的神经元数目,是目前已知单芯片神经元规模居全国前列的脉冲神经网络类脑芯片
2019年6月20日,寒武纪宣布推出云端AI芯片中文品牌“思元”、第二代云端AI芯片思元270(MLU270)及板卡产品。中文品牌“思元”的含义为“思考的基本单元”,是对寒武纪去年推出云端AI芯片品牌“MLU”(Machine Learning Unit)的有机补充。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南京人工智能芯片创新研究院AiRiA自主设计的首款主打极低比特技术的人工智能芯片QNPU(Quantized Neural Process Unit)原型,及四路人车识别、车载辅助驾驶ADAS系统,终端AI功能加速器QEngine和人工智能人体骨骼实时识别交互系统,近期在世界智能大会和世界半导体大会上展出,获得了众多专业人士的肯定和赞扬。QNPU采用国际领先的量化模型压缩处理...
作为上海市首批启动建设的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之一,类脑芯片与片上智能系统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新近在上海杨浦双创高地“长阳创谷”正式建成启动,构建集人才、技术、数据、产品及行业应用场景于一体的生态圈。
据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官网近日报道,该校科学家证明,他们可以在3D设备中构建原子精度的量子比特,并实现精准的层间对齐与高精度的自旋状态测量,最终得到全球首款3D原子级硅量子芯片架构,朝着构建大规模量子计算机迈出了重要一步。
2018年10月29日,清华大学-SK海力士智能存储计算芯片联合研究中心揭牌仪式在工字厅举行。SK海力士总裁郑泰圣,北京市教委科研处副处长李善廷,清华大学副校长、未来芯片技术高精尖创新中心主任尤政出席揭牌仪式。清华大学科研院副院长、未来芯片技术高精尖创新中心副主任邓宁主持仪式。尤政表示,围绕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清华大学一方面要培养社会和科技需要的人才,一方面要深度参与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清华...
2018年6月2-6日,第45届国际计算机体系结构大会(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Computer Architecture,简称ISCA)在美国洛杉矶召开。清华大学微纳电子系博士生涂锋斌在会上做了题为《RANA:考虑增强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刷新优化的神经网络加速框架》(RANA: Towards Efficient Neural Acceleration with Re...
在第21届中国北京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上,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数字视频编解码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黄铁军教授团队牵头研制的超速全时仿视网膜芯片首次公开亮相。视频即静止图像组成的序列。人类由于具有视觉暂留特性,当影视每秒播放数十幅静止图像时,即可产生连续的视觉感受。在黄铁军看来,长期被误认做智能系统“眼睛”的传统视频摄像头与新一代人工智能并不匹配,视网膜芯片才是真正解决计算机视觉问题的第一步。
近日,浙江大学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院赵毅教授课题组研发出一种低成本、低功耗的新型存储器。这项基于可工业化生产的半导体集成电路制造工艺的工作,将大幅提高数据交换速度,降低网络芯片的制造成本,进而从理论上为“万物互联”打下基础。同时,还可为数据“打上”标签,为未来物联网社会增添更多想象。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