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物理学 >>> 理论物理学 声学 热学 光学 电磁学 无线电物理 电子物理学 凝聚态物理学 等离子体物理学 原子分子物理学 原子核物理学 高能物理学 计算物理学 应用物理学 物理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31-45 共查到物理学 院士相关记录407条 . 查询时间(0.646 秒)
近日,香港城市大学太赫兹及毫米波国家重点实验室陈志豪教授团队与东南大学毫米波全国重点实验室崔铁军院士和程强教授团队合作,共同研发了具有边带抑制效应的波导集成时空编码超表面天线。该天线通过对超表面单元的辐射和不辐射两种状态进行编码切换,在空间和频率维度上实现了对电磁波的复杂调控功能。相关成果以“Sideband-Free Space-Time-Coding Metasurface Antennas”...
数学家,主要从事数学与物理研究。1963年2月出生于四川梓潼。1982年毕业于四川大学,1985年获该校硕士学位,1991年获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博士学位。202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物理学家,主要从事量子物理和量子信息研究。1970年3月生于浙江省东阳市。1992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物理系,1995年获该校理论物理硕士学位,1999年于奥地利维也纳大学获实验物理博士学位。201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计算凝聚态物理学家,主要从事凝聚态物性理论和相关的计算物理研究。1958年7月出生于福建省福州市。1981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系,1983年于美国爱荷华州立大学获理学硕士学位,1987年于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获物理学博士学位。201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凝聚态物理学家,主要从事纳米量子系统的构造、组装和结构与物性调控研究。1963年8月生于安徽省怀远县。1994年获北京大学无线电电子学系博士学位。201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实验凝聚态物理学家,主要从事凝聚态体系微观机理的实验研究。1972年10月出生于江苏盐城。1994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1996年获该校硕士学位,2001年获美国斯坦福大学博士学位。202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凝聚态物理学家,主要从事于计算凝聚态物理研究。1970年7月出生于湖北。1991年毕业于华中理工大学物理系,1996年获该校博士学位。201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半导体物理学家,主要从事半导体物理、凝聚态物理理论研究。1964年8月生于安徽省潜山市。1984年毕业于阜阳师范学院物理系,1987年于北京师范大学获硕士学位,1996年于北京师范大学获博士学位。201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学院杜江峰院士团队与南京大学组成的联合研究组在暗能量探测领域取得重大进展,利用抗磁悬浮力学系统在实验室环境中对一种重要的暗能量理论——变色龙理论进行了实验检验,未发现该理论预言的“第五种力”,从而排除了其作为暗能量的可能。这是所有暗能量理论中的首个确定性的实验检验。相关研究成果以“Experiments with levitated force sensor challenge...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学院郭光灿院士团队在量子非局域性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该团队李传锋、柳必恒研究组将高维纠缠光子的总体探测效率提升到71.7%,从而实现了无探测漏洞的高维贝尔不等式检验。该成果2022年8月3日发表在国际知名期刊《物理评论快报》上。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学院郭光灿院士团队在基于里德堡原子的低频射频电场测量上取得重要进展。该团队史保森、丁冬生课题组利用非共振外差方法实现了基于里德堡原子的低频射频电场精密探测,相关成果以“Highly sensitive measurement of a MHz RF electric field with a Rydberg atom sensor”为题发表在国际应用物理期刊《Physical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学院郭光灿院士团队在基于里德堡原子的无线传感上取得新进展。该团队史保森、丁冬生课题组实现了一种基于里德堡原子的微波频率梳谱仪,在宽带微波的探测领域具有应用前景,相关成果2022年7月14日以“Rydberg microwave frequency comb spectrometer”为题发表在美国物理协会(APS)旗下的应用物理期刊Physical Review Applied...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学院郭光灿院士团队在量子物理基础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该团队李传锋、许金时、孙凯等人与意大利巴勒莫大学Rosario Lo Franco教授等国际合作者通过调控光子的空间不可分辨性,实现了量子相干性的生成,并展示了其在量子计量任务中的实际应用。该成果于2022年5月20日发表在国际知名杂志《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学院郭光灿院士团队在固态量子存储领域取得重要进展。该团队李传锋、周宗权研究组基于自主加工的激光直写波导,实现了光子偏振态的可集成固态量子存储,存储保真度高达99.4±0.6%,该工作显著推进了可集成量子存储器在量子网络中的应用。相关成果近日发表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Science Bulletin》和《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上。
本文是《计算物理》期刊编辑部与原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杜祥琬的一次访谈。访谈从38年前杜祥琬发表在中国第一本计算物理领域期刊,也是全球最早的四本计算物理专业期刊之一的《计算物理》上的一篇文章谈起,分享了他发现非线性中子输运方程、中国1984年10月加入国际物理学界最高组织IUPAP,以及IUPAP成立计算物理专业委员会这三件事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