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 文学 >>> 中国古代文学史 >>> 周秦汉文学 魏晋文学 南北朝文学 隋唐五代文学 宋代文学 辽金文学 元代文学 明代文学 清代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史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51-165 共查到中国古代文学史 诗相关记录231条 . 查询时间(0.123 秒)
脍炙人口的乐府民歌《木兰诗》流传至今有两个版本,一是署名唐人韦元甫的《木兰歌》,它以“木兰抱杼嗟,借问复为谁”开头,收入清人彭定求等编纂的《全唐诗》;另一个是同样署名韦元甫、收入宋人李昉等编的《文苑英华》的《木兰歌》,以“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开头,流传最广。署名同、题材同、诗名同的《木兰歌》,何以内容有异 ?这两首不同版本的《木兰歌》之间是否存在传承关系 ?比较两者的情节与语言风格,探讨两个不...
唐代诗镜文化的延伸     诗镜文化  唐代       2009/2/10
在浩瀚的《全唐诗》五万余首诗中,涉及“镜”、“鉴”的诗篇竟达两千余首,从皇帝到平民,从各类官员到文人寒士,从儒家诗人到佛道诗人,均对铜镜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许多大诗人更是借镜之题抒发出对人世间的种种感悟。例如:白居易竟有咏镜诗89篇之多,李白有咏镜诗80余篇,杜甫29篇,元稹42篇,孟郊44篇,刘禹锡35篇,杜牧26篇,李商隐21篇,贾岛12篇,等等。咏镜内容包含了政治、哲学、宗教、文化艺术等,涉...
清诗总集中,有大量作品为作者本人的诗文别集所未收,可以用来辑佚补充。限于时间和精力,现在只能将其中若干特别著名的作家的作品予以采辑,并酌加考证,以期引起人们的重视。
题咏《红楼梦》蔚成风气,已是嘉、道以后的事了,乾隆年间尚属罕见。最近,我们发现了一首题为《读〈石头记〉偶成》的诗,经初步考查,这首诗是睿恭亲王淳颖在乾隆辛亥(1792年)春夏之交写成的。这对探寻《红楼梦》的早期流传,抄本面貌及八十回后作者等问题提供了一些值得重视的新资料。
一条被篡改过的诗注     张元济  诗注       2009/2/5
几年前,笔者写过一篇文章,题为《校勘学大师的悲哀——由张元济著作校勘问题想到的》,刊登在《东方文化》2003年第6期上。拙文提到1986年版《张元济诗文》中的作品,原稿被人篡改的许多事例。当时限于篇幅,不能一一列举。   张元济作于1937年10月14日的《挽陈伯岩》七绝四首(《诗文》第39页)第四首云:   频年烽火隔乡关。满地残花色自殷。
殷璠与《河岳英灵集》,前辈学者研究成果颇丰,文章在前辈学者研究的基础上,从分析《河岳英灵集》所选诗歌体裁、诗歌情感内容特征以及所选诗人职官品级等入手,考察殷璠编撰《河岳英灵集》的选诗心态。文章认为,殷璠《河岳英灵集》首先体现了其尊古心态,其次是流露出他壮志难酬的苦闷、对闲逸隐沦生活的向往的心理,再其次是该集折射出殷璠因怀才不遇而发愤著述的心态。这些选诗心态的影响,使《河岳英灵集》成为一部具有一定批...
《昭昧詹言》是方东树晚年为后辈讲论诗学的内容汇编,是桐城派诗学理论的集中体现,其中对黄庭坚其人其诗的品评是全书较为典型、精彩的部分。在研究方法上,方东树多将黄庭坚与他所推崇的杜甫、韩愈及苏轼等人进行比较分析,并且以杜甫、韩愈为黄庭坚诗学之源。该书于黄庭坚诗的思想内涵缺乏必要的挖掘,但却长于分析其诗章法与句法,于诗的起承转合与格局布置的探研尤为精妙。另外,方东树还对黄庭坚诗的用典、用意及个别句法提出...
诗馀画谱     诗馀  画谱       2013/7/12
秦少游。秦观(1049—1100),字太虚,后改字少游,号淮海居士。扬州高邮(今属江苏)人。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进士。历蔡州(今河南汝南)教授、太学博士、秘书省正字、国史院编修等职。绍圣元年(1094)因新旧党争之牵连,出为杭州通判,赴任途中又贬处州(今浙江丽水)监酒税。三年后,再贬郴州(今属湖南),后又贬至广西横州、广东雷州。数年辗转于穷荒之地,身心俱疲,元符三年(1100)自作挽诗,旋遇...
在唐代曾集中流传下深宫宫女秘密赠诗于外界男性,且大多终成佳偶的故事。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细致地解读这些诗和故事,可以清楚地看到唐代推重诗才、浪漫大度的时代氛围,以及王权至尊的封建思想烙印。尤其是借助于现代叙事学的理论,和对后世同题材文学作品的考察,更能发现历代文人对君主无上权威的尊崇。
《诗馀画谱》和《唐诗画谱》是明万历年间徽派版画的杰出代表,其高度的艺术成就已得到美术界的充分肯定,但在诗词编选和版本流传上存在的问题却还缺乏深入的研究。《诗馀画谱》采用了可靠的底本,虽有疏漏,仍不失为一部好的宋词选本。《唐诗画谱》则错误百出,未录多少家喻户晓的唐诗绝句。然而《诗馀画谱》在问世不久就流传日稀,《唐诗画谱》却多次翻刻,甚而流播域外,近年两部画谱又同时受到青睐。其中的变迁颇有深意,可以为...
[宋元]日藏赴日元使临刑诗三首     元朝  日本  使节  临刑诗       2008/11/19
公元1275年,为促使日本臣服,元世祖派出了以礼部侍郎杜世忠为首的使节团,一行人到达日本后不久,就被镰仓幕府杀害。临刑前,其中的两位元使和一名高丽送使各留下诗文一首。这些诗作现存于日本史料《镰仓年代记》中。三首诗或是仿李白的《别内赴征三首》,或是仿僧肇的临刑偈,或是仿世间广为流传的一首无名诗,虽然在内容上有少见新意之嫌,却恰如其分地表达了作者即将遇害时或百感交集,或气定神闲的心情,读来意味深长。
夫子说《诗》考     《诗》考  夫子       2008/11/7
《论语》中夫子说《诗》并非其全部,但《论语》中的资料最为可靠,所以暂只辑《论语》中夫子《诗》说。 所引注释,多列《论语集解》与《论语集注》,只是采取其义之相关者。如有不同说法,则在“按”文中加以评论。 本文章主要进行的工作:考证文本、释义,而后由此加以归纳总结,以说明夫子对《诗》的诠释。一、总论《诗》(一)总论《诗》的主旨《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为政》)
李贺其人其诗是诗歌史上的一个特殊存在,它表现的是诗人的人生追求,即建功立业的渴望、报国无门的苦闷与不甘心的奋争,其结果是:愿望和追求终归一梦。因此,唐诸王孙的身份与潦倒一生的现实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他只能在艳羡与描写人间豪奢的同时,把期盼寄托给了上帝,这正是一个天才诗人的自叙传,即被残酷现实扭曲了的灵魂的自我发掘。因而,美感与道德相悖,妍丽与可怖并存,美与丑对出,构成了长吉诗理的审美内核。
王维有其卓绝的歌诗地位。王维诗歌的歌诗化程度高,这也是王维诗歌有别于初盛唐其他诗人诗歌的一个重要特征。王维不仅仅歌诗创作的起步早,数量多,而且其歌诗艺术的形式全,质量高。王维诗歌“歌诗化”的基本要素和特征,具有“情绪的大众化”、“题材的民俗化”和“语言的简约化”三个特点。而其“歌诗化”的特殊自觉,则建筑在“特殊的歌诗风气”、“特殊的歌诗效应”、“特殊的歌诗条件”之上。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